在中医理论中,中暑是由于外感暑热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病症。中医认为,夏季气温高,湿气重,人体容易感受外界的暑湿之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导致人体阴阳失衡。
具体来说,中暑的病因病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暑热伤津:当人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时,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汗出过多而致体液大量流失,造成口渴、尿少等症状。由于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物质之一,因此暑热伤津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2. 暑湿困脾:夏季不仅气温高,而且湿度大,湿气容易侵犯脾胃,导致运化失常,出现胸闷、恶心、食欲不振等表现。这是因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代谢,湿邪阻碍了这一过程,使得脾胃功能受损。
3. 暑热扰心:暑热之邪还可能上扰心神,引起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在中医看来,心藏神明,主管精神意识活动,若受暑热影响,则会出现上述症状。
4. 阳气外泄:夏季人体为了散热,毛孔张开,阳气随之向外散发。如果过度出汗或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出现乏力、疲倦等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中暑主要是由于外界暑热之邪作用于人体,导致津液亏损、脾胃功能障碍、心神不宁及阳气外泄等多种病理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治疗上,则应根据具体表现采取清热解暑、补益正气等方法进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