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是心气虚、心阳不足,导致血脉运行不畅。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心气虚:心主血脉,心气充足则血脉畅通。若心气虚弱,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从而出现心血瘀阻的情况。
2. 心阳不足:心阳是维持心脏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心阳不足时,不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形成水肿等症状。
3. 痰浊内生:由于脾失健运或肾虚等缘故,可致湿邪停聚体内,化为痰浊,上扰心肺,加重心脏负担。
4. 血瘀:长期的心气虚损、心阳不足会导致血行不畅,形成血瘀。血瘀不仅影响血液循环,还可能进一步损害心功能。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中主要是因为心气虚弱和心阳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治疗时应注重补益心气、温通心阳,并根据具体病情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