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针灸治疗眩晕时,常用的主穴包括风池、百会、内关和太冲。这些穴位的选择是基于它们对头部血液循环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 风池:位于颈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此穴可以疏风解表、清头明目,对于因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有很好的疗效。
2. 百会:位于头顶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百会为督脉之要穴,能升提阳气、醒脑安神,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眩晕症状。
3.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具有宽胸理气、降逆止呕的作用,对于心脾两虚或肝胃不和所致的眩晕有良好效果。
4. 太冲: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后方凹陷中。太冲是肝经原穴,能平肝息风、疏泄肝胆之火,对因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尤为适宜。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组合,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食疗等综合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