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心悸”、“怔忡”、“喘证”等范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通常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心气虚损:长期劳累或年老体弱导致心气不足,心脏功能减退,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
2. 气血两虚:慢性疾病消耗过多气血,或者饮食不当、脾胃运化失常造成营养吸收不良,使得身体失去足够的血液供应和能量支持。
3. 痰湿阻滞:过食肥甘厚味、生冷食物易生痰湿,阻碍气机运行,影响心脏正常工作。
4. 血瘀内停:情绪抑郁、久病不愈等因素可引起血行不畅,形成瘀血,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5. 肾阳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谢及温煦全身。若肾阳不足,则不能化气行水,导致体内水分代谢障碍,反过来又影响到心的功能。
6. 外感风寒湿邪:如感冒、风湿等外因侵袭人体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迁延不愈,逐渐损伤心脏功能。
以上就是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理论中的一些常见病因。实际临床应用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