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医眼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
第三、四部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考试
科目 |
| 中 医眼 科学 |
一、眼的解剖与生理 |
(一)眼球壁 |
1.外层 |
3 |
| 2.中层 |
3 |
| 3.内层 |
3 |
| (二)眼球内容物 |
1.房水 |
3 |
| 2.晶状体 |
3 |
| 3.玻璃体 |
3 |
| (三)视路 |
1.视路的解剖 |
3 |
| 2.视路的生理特点 |
3 |
| (四)眼球的血液循环与神经分布 |
1.眼的动脉系统 |
3 |
| 2.眼的静脉系统 |
3 |
| 3.眼部的神经分布 |
3 |
| (五)眼附属器的解剖和生理 |
1.眼眶 |
3 |
| 2.眼睑 |
3 |
| 3.结膜 |
3 |
| 4.泪器 |
3 |
| 5.眼外肌 |
3 |
| 6.中西医眼科解剖名称对照 |
3 |
| 二、眼与脏腑的关系 |
(一)眼与五脏的关系 |
1.眼与心的关系 |
3 |
| 2.眼与肝的关系 |
3 |
| 3.眼与脾的关系 |
3 |
| 4.眼与肺的关系 |
3 |
| 5.眼与肾的关系 |
3 |
| (二)眼与六腑的关系 |
1.眼与小肠的关系 |
3 |
| 2.眼与胆的关系 |
3 |
| 3.眼与胃的关系 |
3 |
| 4.眼与大肠的关系 |
3 |
| 5.眼与膀胱的关系 |
3 |
| 6.眼与三焦的关系 |
3 |
| 三、眼与经络的关系 |
(一)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
1.起于眼和眼周围的经脉 |
3 |
| 2.止于眼和眼周围的经脉 |
3 |
| 3.与目系有联系的经脉 |
3 |
| (二)眼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
1.眼与督脉的关系 |
3 |
| 2.眼与任脉的关系 |
3 |
| 四、眼科病病因病机 |
(一)病因 |
1.六淫的眼科致病特点 |
3 |
| 2.七情的眼科致病特点 |
3 |
| 3.其他因素致病特点 |
3 |
| (二)病机 |
1.脏腑功能失调 |
3 |
| 2.气血功能失调 |
3 |
| 3.津液代谢失调 |
3 |
| 五、眼科诊断概要 |
(一)问诊 |
1.问病史应注意的问题 |
3 |
| 2.问眼部症状应注意的问题 |
3 |
| 3.问全身症状应注意的问题 |
3 |
| (二)望诊 |
1.视功能检查 |
3 |
| 2.眼前节检查 |
3 |
| 3.眼后节检查 |
3 |
| 4.其他检查 |
3 |
| (三)切诊 |
1.眼局部触按 |
3 |
| 2.切脉 |
3 |
| (四)眼科常用辨证法 |
1.辨外障和内障 |
3 |
| 2.五轮的解剖部位与脏腑归属 |
3 |
| 3.五轮辨证法及临床应用 |
3 |
| 4.辨眼科常见症状 |
3 |
| (五)眼科特殊检查 |
1.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影像特点与临床意义 |
3 |
| 2.视觉电生理的正常电位波形与临床应用 |
3 |
| 3.眼科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应用 |
3 |
| 4.眼微生物学检查中刮片法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
3 |
| 六、眼科病治疗概要 |
(一)眼科常用内治法 |
1.祛风清热法的适应证与代表方 |
3 |
| 2.泻火解毒法的适应证与代表方 |
3 |
| 3.滋阴降火法的适应证与代表方 |
3 |
| 4.祛湿法的适应证与代表方 |
3 |
| 5.止血法的适应证与代表方 |
3 |
| 6.活血化瘀法的适应证与代表方 |
3 |
| 7.疏肝理气法的适应证与代表方 |
3 |
| 8.补益气血法的适应证与代表方 |
3 |
| 9.补益肝肾法的适应证与代表方 |
3 |
| 10.软坚散结法的适应证与代表方 |
3 |
| 11.退翳明目法的适应证与代表方 |
3 |
| (二)眼科常用外治法 |
1.熏洗法 |
3 |
| 2.敷法 |
3 |
| 3.泪道冲洗法 |
3 |
| 4.结膜囊冲洗法 |
3 |
| 5.球结膜下注射 |
3 |
| 6.球后注射 |
3 |
| 7.刷洗法 |
3 |
| 8.熨法 |
3 |
| 9.角巩膜割烙术 |
3 |
| 10.针刺法 |
3 |
| 11.耳周围穴位贴压法 |
3 |
| 12.眼周围穴位注射法 |
3 |
| (三)眼科常用针灸穴位 |
1.眼周围穴位 |
3 |
| 2.与眼有关的经外奇穴 |
3 |
| (四)激光疗法 |
激光在眼科中运用 |
3 |
| 七、胞睑疾病 |
(一)针眼 |
1.病因病机 |
3 |
| 2.临床表现 |
3.4 |
| 3.诊断依据 |
3.4 |
| 4.鉴别诊断 |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