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9重症医学考试大纲——专业知识 | |||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要求 | 
| 一、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建设与管理 |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建设与管理 |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建设与管理 | 了解 | 
| 二、重症医学相关伦理学问题 | 1.医患关系与沟通 | 医患关系与沟通 | 了解 | 
| 2.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道德 | 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道德 | ||
| 3.医学伦理道德的评价和监督 | 医学伦理道德的评价和监督 | ||
| 三、重症医学的职业规范 | 重症医学的职业规范 | (1)应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 | 了解 | 
| (2)共享仪器与设备 | |||
| (3)规范化操作 | |||
| (4)评价最近的重症治疗策略以及建议 | |||
| (5)改善重症患者的管理 | |||
| (6)积极参与质量保证流程 | |||
| (7)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 |||
| 四、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心肌梗死 | 1.急性冠脉综合征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掌握 | 
| (2)治疗方法 | |||
| 2.心肌梗死 | (1)诊断和鉴别诊断 | ||
| (2)并发症 | |||
| (3)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措施 | |||
| (4)心源性休克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 |||
| 五、心律失常 | 1.窦房结性心律失常 | (1)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 | 掌握 | 
| (2)治疗 | |||
| 2.心房性心律失常 | (1)房性过早搏动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治疗 | 掌握 | |
| (2)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治疗 | |||
| 3.室上性心动过速 | (1)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 | 掌握 | |
| (2)治疗 | |||
| 4.室性心律失常 | (1)室性过早搏动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治疗 | 掌握 | |
| (2)室速、室颤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治疗 | |||
| 5.心脏传导阻滞 | (1)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 | 掌握 | |
| (2)治疗 | |||
| 6.预激综合征 | (1)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表现 | 掌握 | |
| (2)治疗 | |||
| 7.抗心律失常药物 |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 掌握 | |
| (2)药物作用特点 | |||
| 8.人工心脏起搏 | (1)适应证 | 熟悉 | |
| (2)并发症 | 了解 | ||
| 9.心脏电复律和电除颤 | (1)适应证和禁忌证 | 掌握 | |
| (2)并发症 | 熟悉 | ||
| 10.心导管消融治疗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1)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了解 | |
| (2)并发症 | |||
| 六、心肺脑复苏 | 1.心肺脑复苏研究对象、发展简史及定义 | 掌握 | |
| 2.心跳骤停的原因及类型 | |||
| 3.心跳骤停的诊断方法 | |||
| 4.基础生命支持(BIS)、高级生命支持(ALS)的原理和方法 | |||
| 5.长期生命支持(DLS)的主要环节和治疗方法 | |||
| 6.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治疗措施 | |||
| 7.复苏后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 | |||
| 8.缺氧性脑病诊断与处理、脑死亡的诊断 | |||
| 9.特殊情况复苏 | |||
| 七、心力衰竭 | 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掌握 | 
| (2)治疗方法 | |||
| 八、高血压危象 | 高血压危象的诊断与治疗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掌握 | 
| (2)治疗方法 | |||
| 九、呼吸衰竭 |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 (1)概念和诊断标准 | 掌握 | 
| (2)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
| (3)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 |||
| (4)临床表现 | |||
| (5)治疗进展(病因、呼吸支持治疗) | |||
| (6)预后和病死危险因素 | 熟悉 | ||
| 十、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 | 1.ALI/ARDS的概念与流行病学 | 掌握 | |
| 2.ALI/ARDS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 |||
| 3.ALI/ARDS的临床特征与诊断 | |||
| 4.ALI/ARDS的治疗 | (1)原发病治疗 | ||
| (2)呼吸支持治疗(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液体通气、体外膜氧合技术) | |||
| (3)ALI/ARDS药物治疗 1)液体管理 2)糖皮质激素 3)一氧化氮(NO)吸入 | |||
| 5.预后和病死危险因素 | |||
| 十一、肺动脉高压 | 1.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 (1)诊断和鉴别诊断 | 熟悉 | 
| (2)辅助检查 | |||
| (3)治疗 | |||
| 2.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 (1)诊断和鉴别诊断 | 掌握 | |
| (2)辅助检查 | |||
| (3)治疗 | |||
| 十二、重症哮喘 | 重症哮喘的诊断与治疗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掌握 | 
| (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
| (3)并发症 | |||
| (4)处理及机械通气治疗 | |||
| (5)教育与管理 | |||
| 十三、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 | AECOPD的诊断与治疗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掌握 | 
| (2)治疗:机械通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
| 十四、大咯血 | 大咯血的诊断与治疗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掌握 | 
| (2)治疗原则 | |||
| 十五、机械通气 | 1.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 | 各类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掌握 | 
| 2.人工气道的管理 | |||
| 3.机械通气的目的和应用指征 | (1)目的 | ||
| (2)适应证 | |||
| 4.无创正压通气(NPPV) | 适应证和禁忌证 | ||
| 5.机械通气的基本模式 | (1)分类 | ||
| (2)常见模式 | |||
| (3)其他模式 | |||
| 6.机械通气参数的调整 | |||
| 7.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 (1)人工气道的并发症 | ||
| (2)正压通气的并发症 | |||
| (3)肺外器官的影响 | |||
| (4)镇静与肌松相关的并发症 | |||
| 8.脱机与呼吸机撤离 | (1)脱机指征 | 熟悉 | |
| (2)脱机失败的常见原因 | |||
| 十六、误吸 | 误吸的预防与治疗 | (1)预防 | 掌握 | 
| (2)治疗 | |||
| 十七、急性肾损伤与肾衰竭 | 急性肾损伤与肾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 (1)概念 | 掌握 | 
| (2)诊断与鉴别诊断 | |||
| (3)治疗原则 | |||
| 十八、重症病人的肾脏功能改变 | 重症病人的肾脏功能改变 | (1)概念 | 掌握 | 
| (2)肾功能监测指标 | |||
| 十九、肾脏替代治疗 | 肾脏替代治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1)概念 | 掌握 | 
| (2)病因分类 | |||
| (3)治疗方法 | |||
| 二十、肾功能改变时的代谢改变与支持 | 肾功能改变时的代谢改变与支持 | (1)概念 | 掌握 | 
| (2)监测指标 | |||
| (3)支持方法适应证 | |||
| 二十一、消化道出血 |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 (1)诊断 | 掌握 | 
| (2)处理:急救措施、补充血容量、止血措施等 | |||
| 二十三、重症胰腺炎 | 重症胰腺炎的诊断、治疗与预后 | (1)诊断和鉴别诊断 | 掌握 | 
| (2)治疗 | |||
| (3)预后 | |||
| 二十四、肝功能衰竭 | 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治疗与预后 | (1)诊断和鉴别诊断 | 掌握 | 
| (2)监测指标 | |||
| (3)治疗 | |||
| (4)预后 | |||
| 二十五、肠功能衰竭 | 肠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诊断与监测 | (1)发病机制 | 掌握 | 
| (2)诊断和鉴别诊断 | |||
| (3)监测指标 | |||
| 二十六、休克 | 1.概述 | (1)基本概念和分类 | 掌握 | 
| (2)病因 | |||
| (3)临床表现 | |||
| (4)诊断 | |||
| (5)治疗 | |||
| 2.低血容量性休克 | (1)失血性休克的病因 | ||
| (2)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 |||
| (3)失血性休克的诊断 | |||
| (4)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 |||
| 3.感染性休克 | (1)病因 | ||
| (2)发病机制 | |||
| (3)临床表现 | |||
| (4)诊断 | |||
| (5)治疗 | |||
| 4.梗阻性休克 | (1)临床表现 | 熟悉 | |
| (2)诊断 | |||
| (3)治疗 | |||
| 5.液体复苏与容量管理 | (1)常用复苏液体的种类及适应证 | 掌握 | |
| (2)液体平衡的管理 | |||
| 二十七、营养支持 | 1.概述 | (1)重症患者的代谢改变 | 掌握 | 
| (2)营养支持的原则 | |||
| (3)临床营养状态的评估 | |||
| 2.肠外营养 | (1)适应证 | ||
| (2)选择原则 | |||
| (3)并发症 | |||
| 3.肠内营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1)主要指征 | ||
| (2)禁忌证 | |||
| (3)途径与管理 | |||
| (4)类型与选择原则 | |||
| (5)并发症 | |||
| (6)预后的影响 | |||
| 4.营养状态的评估与监测 | (1)评估指标 | 熟悉 | |
| (2)监测方法 | |||
| 二十八、血液系统障碍的监测与支持 | 1.凝血与纤溶功能的监测 | (1)概念 | 掌握 | 
| (2)指标 | |||
|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1)监测指标 | ||
| (2)治疗要点 | |||
| 3.输血及血液制品的使用 | (1)适应证 | ||
| (2)并发症 | |||
| 二十九、脏器监测与支持 | 1.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 | (1)概念和基础理论 | 掌握 | 
| (2)心电监测 | |||
| (3)动脉压监测 1)无创伤性测量法 2)有创伤性测量法 | |||
| (4)中心静脉压监测 | |||
| (5)肺动脉压监测 | |||
| (6)肺动脉楔压监测 | |||
| (7)心排量监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
| (8)肺水测定 | |||
| 2.氧代谢的监测与支持 | (1)概念和基本理论 | ||
| (2)DO2、V02的监测 | |||
| (3)乳酸的监测 | |||
| (4)BE的监测 | |||
| (5)SvO2或ScvO2的监测 | |||
| (6)胃粘膜内pH测定(pHi) | |||
| 3.呼吸功能监测与支持 | (1)概念和基本理论 | ||
| (2)机械通气的呼吸力学监测 | |||
| 4.神经系统监测与支持 | (1)颅内压监测 | ||
| (2)脑血流监测 | |||
| (3)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 | |||
| (4)肌电图(EMG)监测 | |||
| (5)神经肌肉传递功能(NMT)监测 | |||
| (6)脑电图与定量脑电图监测 | |||
| (7)双频谱脑电监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
| (8)诱发电位监测 | |||
| (9)脑死亡评判技术 | |||
| (10)脑保护策略的概念和适应证 | |||
| 5.围手术期监测 | 麻醉常见并发症 | 掌握 | |
| 三十、镇静与镇痛 | 1.治疗指征 | 掌握 | |
| 2.疼痛与意识状态及镇痛镇静疗效的观察与评价 | |||
| 3.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 | |||
| 4.镇痛镇静治疗中器官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 |||
| 三十一、感染与抗菌药物 | 1.常见感染致病菌 | (1)细菌感染 1)革兰阳性菌 2)革兰阴性菌 | 掌握 | 
| (2)真菌感染 1)分类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原则 5)预防 | |||
| 2.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与抗感染的原则 | (1)分类 | ||
| (2)作用原理 | |||
| (3)治疗原则 | |||
| 3.重症肺炎与VAP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
| (2)治疗原则 | |||
| (3)预防 | |||
| 4.导管相关性感染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
| (2)治疗原则 | |||
| (3)预防 | |||
| 5.血源性感染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
| (2)治疗原则 | |||
| (3)预防 | |||
| 6.尿路感染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
| (2)治疗原则 | |||
| (3)预防 | |||
| 7.腹腔感染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
| (2)治疗原则 | |||
| (3)预防 | |||
| 8.脑脊髓感染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
| (2)治疗原则 | |||
| (3)预防 | |||
| 三十二、内环境紊乱 | 1.水、钠代谢失常(失水、水过多和水中毒、低钠血症、高钠血症) | (1)诊断 | 掌握 | 
| (2)治疗 | |||
| 2.钾代谢失常(低钾和高钾血症) | (1)诊断 | ||
| (2)治疗 | |||
| 3.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混合性酸碱平衡障碍)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
| (2)防治 | |||
| 三十三、内分泌监测 | (1)肾上腺危象的监测 | 掌握 | |
| (2)甲状腺危象的监测 | |||
| (3)高渗性昏迷与酮症酸中毒 | |||
| (4)血糖的监测与控制 | |||
| (5)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 |||
| 三十四、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 | 1.静脉血栓 | (1)诊断 | 熟悉 | 
| (2)抗凝与溶栓药物的分类及适应证 | |||
| 2.肺栓塞 | (1)诊断和鉴别诊断 | 掌握 | |
| (2)治疗和预防 | |||
| 三十五、Sepsis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 1.Sepsis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掌握 | 
| (2)临床监测与处理 | |||
| (3)预防和治疗 | |||
| 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
| (2)治疗 | |||
| (3)预防 | |||
| 三十六、创伤 | 1.创伤分类 | (1)多发伤 | 熟悉 | 
| (2)重型颅脑损伤 | |||
| (3)连枷胸 | |||
| (4)脊休克 | |||
| 2.创伤后应激反应 | |||
| 3.创伤后代谢和脏器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 |||
| 4.创伤后机体反应的调控 | |||
| 5.创伤病人的早期及时评估、认识和治疗有生命危险的创伤 | |||
| 三十七、中毒 | 1.概述 | 分类 | 了解 | 
| 2.常见农药中毒 | (1)诊断 | 掌握 | |
| (2)治疗方法 | |||
| 3.一氧化碳中毒 | (1)诊断 | 掌握 | |
| (2)治疗方法 | |||
| 4.药物中毒 | (1)诊断 | 熟悉 | |
| (2)治疗方法 | |||
| 三十八、日射病 | 日射病的诊断与治疗 | (1)诊断 | 熟悉 | 
| (2)治疗方法 | |||
| 三十九、儿科常见重症的处理 | 1.高热惊厥及惊厥持续状态 | (1)诊断 | 了解 | 
| (2)治疗原则 | |||
| 2.窒息 | (1)诊断 | ||
| (2)治疗原则 | |||
| 四十、妇产科常见重症的处理 | 1.围产期的体内生理变化 | 了解 | |
| 2.妊高症、紫痫、产后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