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急性期患者进行呼吸监护时,主要关注的是确保呼吸道通畅、评估和维持有效通气以及监测气体交换。具体措施包括:
1. 保持呼吸道畅通: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呼吸状况,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或异物,必要时使用吸痰器。
2. 监测生命体征:定期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血压、心率等基本生理参数,并特别注意呼吸频率的变化。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16-20次,如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 观察呼吸模式:注意是否有呼吸困难的表现,比如端坐位呼吸、使用辅助肌肉呼吸、鼻翼煽动、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及剑突下部明显凹陷)等。同时观察呼吸音是否清晰均匀,有无哮鸣音、湿罗音等情况。
4. 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利用脉搏血氧仪持续或间断地检测SpO2值,以评估患者组织供氧情况。通常情况下,健康成人静息时的SpO2应≥95%;若低于此水平,则需考虑低氧血症可能,并采取相应措施。
5. 实施动脉血气分析:对于病情复杂或严重的病人,可通过抽血化验了解其血液酸碱平衡状态及二氧化碳分压情况。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6. 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治疗操作:如胸部X线片、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协助完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工作。
7.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急性期病人可能会因为疾病带来的不适感而感到焦虑或恐惧,
护士应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8. 记录与报告: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及
护理措施的效果,并及时向医生汇报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