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通常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坏死有关。具体来说: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心肌梗死发生的病理基础。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可加速血管壁的损伤,促进脂质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斑块。
2.斑块破裂或侵蚀: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发生破裂或者表面侵蚀,暴露出内部的脂质核心和组织因子等促凝物质。
3.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并激活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形成血栓。如果血栓完全阻塞了冠状动脉,则会导致相应区域的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发生急性缺血性损伤。
4.心肌缺血与坏死:当心肌持续处于严重且长时间的缺血状态时,细胞代谢障碍逐渐加重,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心肌细胞死亡(即心肌梗死)。
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上述关键环节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非常重要。例如通过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来延缓或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对于已经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则需要及时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溶栓等干预以尽快恢复心肌灌注,减少心肌损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