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主要发病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凝血系统的激活: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中出现大量的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内毒素等,这些物质可以激活外源性和/或内源性凝血途径,使凝血酶大量生成,进而引发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2. 纤溶系统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纤溶系统能够溶解体内形成的血栓。但在DIC中,由于凝血过程过度活跃,纤溶系统的抑制剂水平升高或者活性增强,导致纤溶能力下降,不能有效地清除过多的血栓,从而加重了微循环障碍。
3.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随着大量微血栓的形成,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被迅速耗竭。当这些成分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反而会出现出血倾向,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凝血物质来止血。
4. 促凝与抗凝平衡失调:在DIC过程中,体内促凝状态显著增强而抗凝机制相对减弱,导致两者之间的平衡失衡,进一步促进了疾病的发展。
5. 微循环障碍及器官功能损害:由于微血管内广泛的小血栓形成,会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严重者可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综上所述,DIC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涉及凝血、纤溶等多个系统的异常变化。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控制病情进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