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休克期的液体复苏是烧伤治疗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主要目的是恢复血容量、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防止或减轻因大量体液丢失引起的休克。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开始:一旦确认患者发生严重烧伤,应立即启动液体复苏措施,以尽快纠正低血容量状态。
2. 液体量计算:通常采用Parkland公式来指导补液量的估算,即每1%烧伤面积(BSA)每公斤体重需要3-4ml晶体液(如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前8小时内给予总量的一半,剩余一半在接下来的16小时内均匀输注。
3. 液体种类选择:初期以等渗电解质溶液为主,之后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为胶体溶液或其他类型的液体。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在使用晶体液的同时适当补充胶体液(如白蛋白),有助于维持血管内外的渗透压平衡。
4. 监测与评估: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中心静脉压(CVP)或肺动脉楔压(PAWP)等指标,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理想的复苏目标是保持平均动脉压在65mmHg以上,尿量成人在0.5-1ml/(kg·h),儿童在1-2ml/(kg·h)。
5. 注意并发症:液体复苏过程中需警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及时处理。
总之,在烧伤休克期进行有效的液体管理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并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