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常见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肿形成:骨折发生时,骨髓、血管等组织受损出血,在骨折断端周围形成血肿。
2. 无菌性炎症反应:由于骨折导致的局部损伤和血液成分外渗,机体启动免疫应答机制,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表现。此过程有助于清除坏死组织,并为后续修复创造条件。
3. 骨折愈合分期:
- 血肿机化期(1-2周):血肿逐渐被肉芽组织替代。
- 纤维骨痂形成期(2-8周):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软骨痂;同时钙盐沉积开始硬化为骨性骨痂。
- 骨痂塑形期(8周以后):通过破骨与成骨活动的动态平衡,使骨痂不断改建、成熟直至恢复原有结构。
4. 异位骨化:在非正常骨骼部位出现新骨形成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局部微环境改变引起干细胞分化方向发生偏移所致。
5.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因多种因素如营养不良、感染、血液循环障碍等影响,导致骨折愈合过程受阻,时间延长甚至无法完成正常愈合。
6. 神经损伤:如果骨折累及神经干,则可能出现相应区域的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
7. 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长期制动或活动受限可引起邻近肌肉体积减少、力量下降以及关节活动度降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