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肾小球高滤过、肾单位进行性丧失、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具体来说:
1. 肾小球高滤过:在慢性肾病早期阶段,为了维持正常的肾功能,残余的健康肾单位会代偿性地增加其工作负荷,导致肾小球处于持续高滤过的状态。长期的高滤过可加速肾小球损伤和硬化过程。
2. 肾单位进行性丧失:随着疾病的发展,受损或坏死的肾单位逐渐被纤维化组织所替代,无法再生恢复功能,造成有效滤过面积减少,进一步加重剩余健康肾单位的工作负担。
3. 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贫血等问题,这些因素会影响肾脏内部微循环,导致局部缺氧和代谢障碍,进而损害肾小管间质结构与功能。
4. 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在慢性肾病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促进肾组织损伤、加速纤维化进程。同时,氧化应激状态下的自由基过度生成也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5. 其他因素还包括遗传倾向、代谢异常(如高血糖)、药物毒性等因素,在不同个体中可能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综上所述,慢性肾衰竭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方面的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