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涉及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下降,导致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其主要发病机制包括:
1. 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这是急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可能由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炎或毒性物质(如酒精、某些药物)引起的心肌损伤所致。
2. 体液负荷过重:过多的液体积聚在体内,增加了心脏的工作负担。这种情况可以发生在肾功能不全或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后。
3. 心脏舒张功能异常:即使心肌收缩力正常,如果心脏不能有效地放松和充盈,则会影响其泵血效率。
4. 非心脏因素的影响:如严重感染(败血症)、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加重心脏负担或直接损害心肌细胞。
5. 心律失常:快速性或缓慢性的心律失常可以减少心脏的有效输出量,进而引发急性心力衰竭。
这些机制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临床中可能会彼此交织共同作用。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