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是导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消化性溃疡。研究表明,大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8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1. 机制:幽门螺杆菌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等物质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中性的生存环境。此外,该菌还能够分泌一些细胞毒素和酶类,如VacA、CagA等,这些物质可以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可引发溃疡。
2. 临床表现: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并发了消化性溃疡,则可能出现典型的餐后痛或夜间痛等特征性的疼痛模式。
3. 治疗:对于明确诊断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推荐采用根除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质子泵抑制剂 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1-2周。根治率可达80%以上,并能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的风险。
4. 预防与
护理:预防方面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则需要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并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之一,在临床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