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于体内液体量减少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进而引起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代谢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机制包括:
1. 血容量减少: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可以由多种因素造成,如失血、脱水(比如严重呕吐、腹泻)、烧伤等导致的体液丢失。
2. 心输出量下降:随着血容量的减少,心脏前负荷降低,心室充盈不足,从而影响心脏泵血功能,使得心输出量减少。此外,由于血管内液体减少,回心血量也相应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3. 血管收缩反应: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阶段,为了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机体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引起外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床的强烈收缩。这种代偿机制虽然短期内有助于保持血压,但长期或过度的血管收缩会导致微循环障碍。
4. 组织灌注不足: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及微循环功能障碍,最终使得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出现代谢产物堆积、酸中毒等情况。严重时可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5. 氧供-需失衡: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状态下,由于心输出量下降以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机体整体氧输送能力降低;同时,在组织灌注不足的情况下,细胞对氧气的需求却可能因为代谢率提高而增加。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会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
综上所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血管收缩反应、组织灌注不足以及氧供-需失衡等多个方面。对于儿科患者而言,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因此在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