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性感染,也称为败血症或脓毒症,是一种由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及其毒素在体内广泛传播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反应。其病理生理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微生物入侵:当机体的防御屏障受损时,病原体可以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繁殖扩散。
2. 炎症介质释放:病原体或其产物(如内毒素)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包括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等)、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这些物质一方面可以激活机体的防御机制以对抗感染;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3. 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炎症反应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液体从血管渗出到周围组织中形成水肿。同时,凝血系统被激活,可能导致微循环障碍、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4. 代谢改变与器官损害:全身性感染时,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消耗大量能量;同时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以及血液循环的异常,可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如心肌抑制导致的心力衰竭、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破坏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肾小管坏死引发的急性肾损伤等。
5. 免疫反应失衡:长期或过度激活的免疫应答会消耗大量免疫细胞,降低机体抵抗力;而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免疫麻痹现象,使得病原体更易侵袭并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全身性感染是一个涉及多个系统的连锁反应过程。及时有效的治疗需要针对上述各个环节采取措施,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支持重要脏器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