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固定四肢骨折部位是外科
护理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防止骨折端移位、减轻疼痛并促进愈合。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评估患者情况:首先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了解受伤机制、检查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运动功能等,判断是否有开放性伤口或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
2. 准备固定材料: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夹板(如木制、塑料或者充气式)、绷带、棉垫等器材,并确保这些物品干净无菌。
3. 保持肢体功能位:将伤肢放置于功能位置,即手指或脚趾处于轻微屈曲状态,上臂外展约15度左右,下肢则应伸直。这样可以减少肌肉紧张和疼痛感。
4. 固定骨折端:使用夹板从骨折上下两端进行固定,注意不要直接压迫伤口处。对于开放性骨折,则需先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后再行包扎。
5. 加固支撑点:在关节附近适当增加一些额外的支撑点,以增强固定的稳定性。例如,在肘部、膝后等处放置棉垫,并用绷带轻轻缠绕固定。
6. 检查血液循环:完成固定后要检查远端肢体的血运情况,确保没有因为过紧而影响到血液供应。可以通过观察皮肤颜色、温度以及触诊脉搏来判断。
7. 观察与记录:定期观察伤肢肿胀程度、感觉及活动状况,并做好相关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8. 教育患者和家属:向患者及其家人讲解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固定部位清洁干燥等,同时告知何时需要复诊检查。
以上就是正确固定四肢骨折部位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并始终遵循无菌技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