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的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会涉及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1.气虚
(1)肺气虚
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治则:补益肺气、敛肺肃肺。
主方:补肺汤。
方药: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2)心气虚
证候: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
治则:益气养心、补血宁神。
主方:七福饮。
(3)脾气虚
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则:健脾益气除湿。
主方:加味四君子汤。
方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扁豆。
(4)肾气虚
证候: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则:益气补肾、生精养血。
主方:大补元煎。
方药:人参、山药、炙甘草、杜仲、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当归。
2.血虚
(1)心血虚
证候: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治则:益气生血、养血宁心。
主方:养心汤。
方药: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甘草、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肉桂、半夏曲。
(2)脾血虚
证候:体倦乏力,纳差食少,心悸气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薄,脉细缓。
治则:补脾养血养心。
主方:归脾汤。
方药:参、芪、术、草、姜、枣、当归、茯神、酸枣仁、龙眼肉、远志、木香。
(3)肝血虚
证候: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困,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则:补血养肝、养血调血。
主方:四物汤。
方药:熟地、当归、芍药、川芎。
3.阴虚
(1)肺阴虚
证候: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热润肺。
主方:沙参麦冬汤。
方药: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甘草。
(2)心阴虚
证候: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则:滋阴养心。
主方:天王补心丹。
方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朱砂。
(3)脾胃阴虚
证候: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则:养阴和胃。
主方:益胃汤。
方药: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
(4)肝阴虚
证候: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困,面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
治则:滋养肝阴、养血柔肝。
主方: 补肝汤。
方药:地黄、当归、芍药、川芎、木瓜、甘草、麦冬、枣仁。
(5)肾阴虚
证候: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
治则:滋补肾阴。
主方:左归丸。
方药:熟地、龟板胶、枸杞、山药、菟丝子、牛膝、山茱萸、鹿角胶。
4.阳虚
(1)心阳虚
证候: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
治则:益气温阳。
主方:保元汤。
方药: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
(2)脾阳虚
证候: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则:温中健脾、益气祛寒。
主方:附子理中汤。
方药:党参、白术、甘草、附子、干姜。
(3)肾阳虚
证候: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腹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治则:温补肾阳、兼养精血。
主方:右归丸。
方药:附子、肉桂、杜仲、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熟地、山药、枸杞、当归。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