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主治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儿科主治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正常出血、凝血及抗凝机血制是什么?

正常出血、凝血及抗凝机血制是什么?为了帮助儿科主治考生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一)正常止血机制 正常的止血机制包括完整的血管壁系统及其正常功能,正常的血小板数量及其质量,凝血、抗凝血功能的动态平衡。上述任何因素的遗传性或继发性缺陷均可引起机体止血机制障碍,导致出血性疾病。

1.血管止血期 受伤后,该处的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发生反射性收缩,历时15~30分钟,使血管壁创口缩小、封闭,血流减慢或停止,出血减少。

2.血小板止血期 由于血管内皮受损伤,暴露血管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血小板粘附和凝集于损伤的血管壁,形成白色血栓,起机械性堵塞伤口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血小板凝集,释放出肾上腺素、血清素、二磷酸腺苷及血栓素A2,5-羟色胺及血小板第三因子(PF3),使其邻近的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广泛收缩。

3.凝血阶段 血小板的凝血因子(PF3、β-血栓球蛋白等)与组织的凝血活酶及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发生一系列反应,在伤口形成血凝块,在血栓收缩蛋白的作用下,血块收缩,进入凝血阶段。受伤的血管壁更接近而牢固止血。

(二)凝血因子及凝血机制 按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号有13种,因子羾为组织凝血活酶,存在于组织中,故血浆中有12种,除Ⅳ因子是外,其余皆为蛋白质。

凝血过程包括一系列凝血因子活化,最后导致纤维蛋白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凝血活酶形成;②凝血酶形成;③纤维蛋白形成。传统的凝血理论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

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尚有抗凝血系统,包括蛋白C系统、蛋白S和蛋白Z等。凝血和抗凝血两者处于动态平衡,如平衡失调,可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

推荐阅读:

掌握!儿科主治苯丙酮尿症考点及练习题汇总!

2021儿科主治医师备考初期如何制定计划?

以上“正常出血、凝血及抗凝机血制是什么?”相关信息由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儿科主治医师考试动态、考试经验、政策资讯、辅导课程可前往医学教育网查看!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儿科主治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780

了解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