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职称考试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高级职称考试 > 复习资料 > 正文

2012年卫生高级职称考试计划生育专业考点讲析免疫学.超敏反应

2012年卫生高级职称考试计划生育专业考点讲析免疫学.超敏反应

第十三节 超敏反应

( 一 ) 定义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人们俗称过敏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的本质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遵循免疫应答的规律:具有特异性、记忆性,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 二 ) 分型

超敏反应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Ⅰ型超敏反应 ( 速发型超敏反应 ) 、Ⅱ型超敏反应 ( 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 、Ⅲ型超敏反应 (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 、Ⅳ型超敏反应 ( 迟发型超敏反应 ) 。

( 三 ) Ⅰ型超敏反应

1 .主要特征:

(1) 发生快,消退也快;

(2) 通常出现功能紊乱,少有组织损伤;

(3)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4) 由特异性 IgE 抗体介导;

(5) 不需要补体参与。

2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1) 变应原:能够选择性地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半抗原、花粉颗粒、真菌孢子、动物皮毛、牛奶、鸡蛋、鱼虾等动物蛋白;

(2)IgE :某些个体对变应原易产生的一种亲细胞性 (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 抗体;

(3)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均来自髓样干细胞前体细胞,表面具高亲和性 Fc ε R Ⅰ,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储存有肝素、白三烯、组织胺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

(4) 嗜酸性粒细胞:来源骨髓髓样前体细胞,含有毒性作用的颗粒蛋白和酶类物质。

3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1) 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 B 细胞产生 IgE → IgE 与细胞表面相应 Fc ε R Ⅰ结合,致敏靶细胞 ( 结合特异性 IgE 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处于致敏状态 ) ;

(2) 激发阶段:再次进入的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 Ige 特异性结合,使 Fc ε R Ⅰ交联,从而使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和合成新介质;

(3) 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生物活性介质的共同生物学效应:①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少量累及充血、水肿、荨麻疹,大量累及有效血容量↓、血压↓、休克甚至死亡。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哮喘、呼吸困难;肠道平滑肌痉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子宫平滑肌痉挛:流产。③腺体分泌↑。

4 .临床常见疾病:

(1) 全身过敏性反应:①药物过敏性休克:变应原以青霉素 ( 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组织蛋白结合而形成完全抗原 ) 为最常见,其他还包括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②血清过敏性休克: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

(2) 呼吸道过敏反应:变应原为花粉、尘螨、真菌孢子、毛屑或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3 消化道过敏反应:变应原为鱼、虾、蟹、蛋、奶等.常见疾病有过敏性胃肠炎 (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过敏性休克 ) ;

(4) 皮肤过敏反应:变应原为药物、食物、冷热刺激等,常见疾病有荨麻疹,特应性皮炎 ( 湿疹 ) 。

5 .防治原则:

(1) 变应原检测——皮试:目的是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以预防Ⅰ型超敏反应;

(2) 脱敏治疗:抗毒素皮试阳性又必须使用时应采用脱敏反应 ( 小剂多次注射 ) ;

(3) 药物防治:

①抑制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抑制剂,可抑制前列素等介质的生成;色甘酸二钠可稳定细胞膜,阻止脱颗粒和释放活性介质;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胞内 cAMP 增高,稳定细胞膜;

②介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抗组胺药,通过竞争性结合组胺受体而发挥作用:

③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药物:肾上腺素不仅能解除支气管痉挛,而且能使外周毛细管收缩而升高血压,因此用于急救;

(4) 免疫新疗法:①将 IL-12 作为佐剂;②将变应原制备成 DNA 疫苗进行接种;③使用抗 Fc ε R Ⅰ的单克隆抗体;④重组可溶性 IL-4R 。

( 四 ) Ⅱ型超敏反应

1 .定义——由 IgG 或 IgM 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 NK 细胞

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免疫病理性损伤。

2 .发生机制:

(1) 靶细胞:靶细胞为正常的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2) 变应原:变应原为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如 ABO 血型抗原、 Rh 抗原和 HLA 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如链球菌胞壁的成分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3) 抗体、补体及效应细胞的作用:靶细胞表面抗原与抗体 (IgG 、 IgM) 结合血型抗原,激活补体导至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3 .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① Ag 在细胞表面,②参加的 Ab 为 IgG , IgM , Ag-Ab 在 ce Ⅱ表面结合,③需补体、吞噬细胞及其它杀伤细胞参与,④结果是导至细胞破裂溶解。

4 .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输血反应: ABO 血型不合,体内有天然血型抗体 (IgM) 与 RBC 上血型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至 RBC 破裂、溶解;

(2) 新生儿溶血病:母子间 Rh 血型不合所至;发生于 Rh 母体与 Rh 胎儿:

(3)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各种因素致使红细胞的表面成分改变,产生抗 RBC 自身抗体所至:

(4)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 无辜旁立型 ) :药物抗原表位—组织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药物结合 ( 抗体 - 药物,吸附在血细胞表面 ) 的血细胞相互作用,激活补体导至血细胞破裂、溶解;

(5) 甲状腺功能亢进 (Graves 病 ) :系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患者血清中含有一种抗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自身免疫性 IgG 抗体,与 TSH 受体结合,可模拟 TSH 作用,刺激甲状腺细胞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但不破坏甲状腺细胞。

( 五 ) Ⅲ型超敏反应

1 .定义: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激活补体,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分子——在局部被单核一巨噬细胞吞噬、清除;中分子——经血循环到达肝、脾时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只有其长期存在于血循环中,才有可能沉积致病;小分子——可溶性、难以沉积,易从肾脏滤过排除。

2 .发生机制:

(1)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膜、血管内膜等处。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助于免疫复合物向组织内沉积;沉积部位的血压较高、毛细血管迂回;

(2)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释放过敏毒素 (c 3a 、 C 5a ) ,引起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胺活性物质,引起水肿。同时还吸引大量的中性粒细胞聚集、浸润,

释放大量的溶酶体酶,如蛋白水解酶、激肽原酶等,可水解血管及周围组织引起的组织损伤; C3b 使血小板活化,产生 5 —羟色胺,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从而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进一步加重局部的水肿。免疫复合物形成于血循环中,在补体参加下也可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 组织损伤 ) ;

3 .临床常见疾病:

(1)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① Arthus 反应——是一种实验陛局部Ⅲ型超敏反应。②类 Arthus 反应现象: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2) 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①血清病:初次注射大量抗毒素 ( 马血清 ) , 1 — 2 周后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痛、一过性蛋白尿等 ( 由于体内抗毒素抗体已产生,但抗原 ( 抗毒素 ) 尚未完全排除,二者结合形成中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而致病 ) ;②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一般常见于 A 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 2 — 3 周,产生的抗链球菌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 M 蛋白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破坏肾小球基底膜,临床上出现尿频、尿急、蛋白尿、血尿等急性肾小球肾炎症状;

(3)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病原微生物 ( 病毒、支原体 ) 感染致使自身 IgG 的结构改变而刺激自体产生 IgM 。类、或 IgA 、 IgG 类抗变性 IgG 抗体 ( 称类风湿因子 ) ,反复产生的自身抗抗体与变性的自身 IgG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关节滑膜,引起关节炎

(4) 系统性红斑狼疮:体内持续出现的核抗原和抗核抗体复合物,反复沉积于皮肤、肾小球、关节滑膜和其它部位的血管壁,引起多个脏器的损伤。

( 六 ) Ⅳ型超敏反应

1 .定义: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 T 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其本质是细胞免疫所导致的免疫病理损伤。由于此型

反应一般在再次接触抗原后 48 — 72 小时发生,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 。

2 .发生机制

(1) 抗原与相关细胞:①抗原 ( 胞内寄生微生物、寄生虫、化学物质、抗原被 APc 处理→抗原肽 -MHC- Ⅰ/Ⅱ复合物形式 ) 、②效应细胞 ( 具相应受体的 CD4+Th 细胞、 CD8+CTL 细胞 ) ;

(2)T 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① CD4+Th1 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免疫损伤② CD8+CTL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靶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3 .Ⅳ型超敏反应特点:①细胞免疫为基础②迟发型超敏反应③单核细胞 -M φ浸润为主的炎症④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病理损伤机制,即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4 .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在某些胞内寄生菌、病毒、真菌感染过程中发生的超敏反应,故称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结核病人——肺空洞形成、干酪样坏死;麻风病人——皮肤肉芽肿形成;;结核菌素皮试一局部组织损伤;

(2) 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抗原多为半抗原,如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药物——磺胺、青霉素;化学物质——二硝基氯/氟苯等;其表现有局部皮肤红肿、皮疹、水疱;严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内容丰富 题量给力

可免费试用

198起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