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职称考试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高级职称考试 > 复习资料 > 正文

2012年卫生高级职称护理学专业基本知识考点解析(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2012年卫生高级职称护理学专业基本知识考点解析(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七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隔离等,这些措施贯穿于医疗、护理工作全过程。

医院感染定义(nosocomialinfections)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1aospitalacquiredinfection),是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人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类型

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来源分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1.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外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途径,病原体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形成的感染。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院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感染,或通过水、空气、物品的间接感染。应用消毒、灭菌、隔离和屏障护理等技术措施,基本能预防和控制此类感染。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内源性感染是指病人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寄居在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或正常菌群发生移位时就可引起感染。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1.个体抵抗力下降

2.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

3.抗生素滥用

4.医院管理机制不完善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就构成感染链(chainofinfection),导致感染。

1.感染源感染源即感染的来源,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人或动物)。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感染源主要有: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患者自身、动物感染源、环境储源。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感染源传到新宿主的途径和方式。主要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是外源性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由已感染的个体直接将病原体传给易感宿主,如母婴间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柯萨奇病毒等的传播感染。

(2)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传递给易感宿主。最常见的传播媒介是医生和护士的手,还有共同媒介物(如水、食物、医疗设备)及生物媒介(如昆虫)。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以空气为媒介,在空气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随气流流动,而造成感染传播。空气传播有三种形式:

(1)飞沫传播:从感染源排出的液滴较大,在空气中悬浮时间不长,只在易感者或患者近距离接触时才发生感染。

(2)飞沫核传播:从感染源传出的飞沫,在降落前,表层水分蒸发,形成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核,能长时间浮游,长距离传播。

(3)菌尘传播:物体表面上的传染性物质干燥后形成带菌尘埃,通过吸入或菌尘降落于伤口,引起直接感染;或菌尘降落于室内物体表面,引起间接传播。

注射、输血传播

饮水、食物传播

生物媒介传播

3.易感宿主易感宿主是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若把易感者作为一总体,则称易感人群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建立三级监控体系

2.健全各项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

管理制度:

监测制度:

消毒质控标准:

3.合理使用抗生素

4.医院布局设施合理

5.人员控制

(五)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

1.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消除物品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但并非杀灭微生物。2.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3.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芽胞的过程。灭菌方法被广泛用于医疗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六)消毒、灭菌的方法

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是应用最早、效果可靠、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其杀灭微生物的机制主要是利用高热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热力可灭活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和细菌的芽胞。

(1)干热消毒灭菌:干热是指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干热消毒灭菌所需温度高、时间长、传热速度较慢,将热能均匀散布在物体表面,靠物品的传导使热力透人物体内部,达到摧毁微生物的目的。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热80~100℃,经1小时可被杀灭;芽胞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灭。

1)烧焚法:临床上常用于某些特殊感染(如破伤风芽胞梭菌、气性坏疽芽胞梭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敷料处理;其他已污染且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如污纸、医用垃圾、病理标本等,可直接投入点燃的焚烧炉内焚烧。

2)烧灼法:即直接用火焰灭菌。常用于微生物实验室接种环的消毒灭菌;某些耐高温的器械,如金属类、搪瓷类,在急用或无条件用其他方法消毒时,可用烧灼法消毒。

3)热空气消毒灭菌法:用热空气消毒灭菌箱通电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在一定空间内不断对流,产生均一效应的热空气直接穿透物体。当箱内温度达140℃,经10~15分钟能杀灭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箱温达180℃,经20~30分钟能杀灭芽胞、病毒。也可根据不同箱型和物品,选择适当温度和时间。

4)微波消毒灭菌法:

(2)湿热消毒灭菌:水无论是气态或液态对其他物质都有相当大的穿透力,能均匀地把热散布或传导到欲消毒、灭菌的物品内部。湿热消毒灭菌是由空气和水蒸气导热,传热速度快,穿透力强,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所需温度低、时间短1)煮沸消毒法:将水煮沸至100℃,保持5~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一般保持1~3小时可杀灭细菌芽胞。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使之成1%~2%浓度时,沸点可达105℃,除增强杀菌作用外,还有去污防锈作用。2.压力蒸气灭菌法:是热力灭菌中使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的一种医院首选的灭菌法。当压力达102.97~137.30kPa,温度达121.3~126.2℃,15~30分钟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达到灭菌目的。适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医用器械和物品的灭菌。敷料、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不能用于凡士林等油剂和粉剂的灭菌;锐利器械用快速压力蒸气灭菌,亦可用预真空压力灭菌。压力蒸气灭菌应注意:①无菌包不宜过大(依据不同锅型安排),不宜过紧,各包间要有间隙,使蒸气能对流,易渗透到包裹中央。②待灭菌物品填装量不得超过室内容量80%,并避免与锅壁上方或左右两侧接触。③市售铝饭盒与搪瓷盒,不得用于装放待灭菌物品,应用带通气孔的器具装放,并在灭菌前打开储槽或盒的通气孔,有利于蒸气流通,以及排气时使蒸气能迅速排出,以保持物品干燥。④消毒灭菌完毕,关闭储槽或盒的通气孔,以保持物品的无菌。⑤布类物品放在金属类物品之上,否则蒸气遇冷凝聚成水珠,使包布受潮,阻碍蒸气进入包裹中央,影响灭菌效果。被灭菌物品应待干燥后,才能取出备用。

3.紫外线灯消毒法:紫外线属电磁波,消毒灭菌使用的多为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200~275nm,最佳杀菌波段250~270nm。紫外线杀菌的机制主要是破坏菌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使菌体蛋白光解变性;促使微生物的DNA失去转化能力;降低细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使氧化能力丧失;使空气中氧电离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每10㎡地面面积安装30W紫外线灯管1支,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物品表面消毒最好使用便携式紫外线消毒、近距离照射,也可采用紫外线灯悬吊式照射,小件物品可放入紫外线消毒箱内照射;消毒物品时,将物品摊开或挂起,以扩大照射面,有效距离为25~60cm,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注意事项:紫外线消毒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40%~60%,过高或过低或空气中有水雾和灰尘,均可影响其消毒效果。保护眼睛及皮肤,防止发生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照射时嘱病人勿直视紫外线光源,可戴墨镜或用纱布遮盖双眼,肢体用被单遮盖。保持紫外线灯管清洁,用乙醇棉球轻轻擦拭,一般每2周1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后随时擦拭。消毒时间须从灯亮5~7分钟开始计时,关灯后须间歇3~4分钟再开启,照射后房间应通风换气。定期检测灯管照射强度和灭菌效果。

(3)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凡使用时间累计超过1000小时,则应更换灯管。定期进行空气培养,以检查杀菌效果。

4.自然净化:大气、地面、物体表面和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常不经人工消毒亦可逐步达到无害,这就是大自然的净化作用,医院常用的枕芯、床垫、被褥、毛毯、书籍等物品在直射日光下曝晒6小时,定时翻动。

5.机械除菌:

(七)化学消毒灭菌法

1.其选择原则是

①灭菌的效果:可迅速杀死细菌、芽胞和病毒(尤其是肝炎病毒)。②无腐蚀性:对消毒物品不会腐蚀破坏而减少使用期限。③无刺激性:与皮肤接触不起刺激过敏反应。④经济:成本低,可大量采用。⑤稳定性:与其他物质接触不改变原来性质。⑥可穿透油脂薄膜:物品未完全清洗表面之油脂薄膜时可被穿透,达到消毒效果。现有的化学消毒剂根据其功能强

2.化学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和使用方法。

(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消毒剂要加盖,并定期检测、调整其浓度。

(4)浸泡前将消毒物品先洗净擦干,再浸没在消毒液内,注意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管腔内注满消毒液。

(5)浸泡过的物品,使用前需用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冲净,以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

3.常用化学消毒灭菌法:

(1)浸泡法:是化学消毒灭菌中最常用的方法。将被消毒物品洗净擦干后,完全浸没于消毒剂内,在标准浓度与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适用于人体体表、锐利器械、化学纤维制品、精密器材等。

(2)喷雾法:是借助于喷雾器的作用,使消毒剂产生微粒气雾弥散在空间,进行空气和物品表面(如墙壁、地面)的消毒,在标准浓度和一定时间内达到消毒作用。

(3)擦拭法:选用易溶于水、穿透性强、无显著刺激、标准浓度的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如桌椅、地面、墙壁、厕所等,达到消毒作用。

(4)熏蒸法: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而使消毒剂呈气体,在标准的浓度与时间内,对室内物品、空气或精密贵重仪器,不能蒸煮、浸泡的物品进行消毒灭菌。

(八)无菌概念

1.无菌技术(aseptictechnique):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人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2.无菌物品(asepticsupply):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3.无菌区(asepticarea):指经过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4.非无菌区(non-asepticarea):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九)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清洁:无菌操作前30分钟通风,停止清扫地面及更换床单等,减少人群走动,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尘埃。

2.人员整洁:工作人员修剪指甲,洗手,戴好帽子、口罩,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物品保管: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标志明显,无菌物品贮存在离地高于20cm,离顶50cm,离墙远于5cm处,以减少来自地面、屋顶、墙的污染。无菌物品必须存放在无菌容器或无菌包内,无菌包外要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粘贴化学指示胶带,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安放。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保存期一般以7天为宜,过期或包布受潮均应重新灭菌。

4.取无菌物品: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用无菌钳取无菌物品,操作者面向无菌区域,手臂须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水平,不可跨越无菌区域。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5.保持无菌:无菌操作时,不可面对无菌区讲话、咳嗽、打喷嚏。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以更换,并重新灭菌。

6.一物一人:一套无菌物品,仅供一位病人使用,防止医院感染。

(十)隔离定义

隔离(isolation)是将传染病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借以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免受感染。隔离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切断感染链中的传染途径,防止感染扩散并最终消灭或控制感染源。为了达到隔离目的而实行的一系列设施和操作统称为隔离技术。

(十一)一般隔离消毒原则

1.根据隔离种类,应在病室门前及病床床尾悬挂隔离标志,门口放消毒液浸湿的擦脚垫,门外设隔离衣悬挂架(柜或壁橱)、手刷、泡手设施及消毒用具,另备避污纸。

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单位应按规定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穿隔离衣前,必须备齐所用物品,不易消毒的物品放人塑料袋内避免污染。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

3.一切操作严格遵守隔离规程,每接触一位病人或污染物品后必须消毒双手。

4.病室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1次,或用消毒液喷雾;每日晨间护理后,用消毒液擦拭床、床旁桌椅。

5.病人接触过的物品或落地的物品应视为污染,消毒后方可给他人使用;病人的衣物、稿件、票证等熏蒸消毒后才能交家人带回;病人的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及各种引流液按规定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需送出病室处理的物品,置于污物袋内。

6.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必须陪伴、探视时,应向病人、陪伴、探视者宣传、解释有关隔离要求和重要性。

7.满足病人心理需要,解除病人因隔离而产生恐惧、孤独、自卑等心理反应。

8.传染性分泌物3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已渡过隔离期,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

(十二)终末消毒处理

终末消毒处理(terminaldisinfection)是对出院、转科或死亡病人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和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

1.病人的终末处理:

(1)病人转科或出院前洗澡,换清洁衣服。个人用物须消毒后方能带出。

(2)病人死亡,用消毒液作尸体护理,必要时用消毒液棉球填塞口、鼻、耳、肛门等孔道,伤口处更换敷料,然后用一次性尸单包裹尸体,送传染科太平间。

2.单位的终末处理:

关闭门窗,打开床旁桌,摊开棉被,竖起床垫,用消毒液熏蒸空气和室内物品;用消毒液擦拭家具、地面、墙壁;体温计用1%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连续2次,也可用0.1%有效碘溶液浸泡30分钟;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等用甲醛熏蒸或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或消毒剂擦拭;脸盆、痰杯、餐具、便器用含有效氯为1000mg/L的消毒剂溶液浸泡1~2小时或煮沸l小时;暖瓶外表用含有效氯为300mg/L的消毒剂溶液擦拭,瓶塞煮沸5分钟;书报、信件、钱币用甲醛箱消毒3小时,也可用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消毒15分钟或压力蒸气灭菌;衣服、床单、被套等布类放人污物袋内送洗衣房煮沸消毒,或5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30分钟后洗涤。烈性传染病病人用过的上述物品先用压力蒸汽灭菌后再洗涤;床垫、被、褥和不耐高温的化纤、毛料用甲醛薰蒸消毒或600-800mg/L环氧乙烷作用4小时,或日光曝晒6小时以上,或用紫外线消毒;排泄物、分泌物用漂白粉消毒;痰盛于蜡纸盒内焚烧;剩余食物煮沸30分钟后倒掉;垃圾无害化处理或焚烧。

(十三)隔离种类

1.严密Ij鬲离(strictisolation)是为预防高度传染性及致命性强毒力病原体感染而设计的隔离,以防止经空气和接触等途径的传播。适用于炭疽、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

2.接触隔离(contactisolation)是为预防高度传染性并经接触途径(直接或间接飞沫)传播的感染而设计的隔离类型。采取这类隔离的疾病主要有:新生儿脓疱病、狂犬病、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

3.呼吸道隔离(respiratorytractisolation)是为防止经飞沫短距离传播的传染病而设计的隔离。属这类隔离的疾病有:肺结核、流脑、百日咳流感等。

4.肠道隔离(digestivetractisolation)的目的是阻断粪-口传播途径,适合于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感染性粪便而传播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病毒性胃肠炎、脊髓灰质炎等

5.血液、体液隔离(1Mood-bodyliquidisolation)这是为防止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和体液的感染而设计的隔离。适用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6.凡以昆虫(蚊、虱、螨等)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应实施昆虫隔离(insectisolation)。

7.保护性隔离(protectiveisolation)也称反向隔离,是为防止高度易感者受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感染而设计的隔离。适用于抵抗力特别低下者,如大面积烧伤早产儿白血病、器官移植、免疫缺陷等病人。

(十四)洗手指征

进入和离开病房前;接触干净或无菌物品前;使用厕所前后;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包括无菌操作)前后;与病人长时间和密切接触后;在病区中由污染区进入清洁区之前;同一病人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接触不同病人前后;戴口罩及取下口罩前;穿隔离衣前;脱手套后;工作人员接触自己脸、口、头发前;离开工作单位前。

(十五)手消毒指征

①实施侵入性诊疗操作前后;②诊察、治疗、护理每例免疫力低下病人和新生儿前后;③接触破损的皮肤、黏膜和伤口前后;④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被其污染的物品后;⑤接触每例具有传染性或感染性或可能携带具特殊临床意义或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的病人及被其污染的物品之后;⑥接触同一病人不同感染部位之后;⑦离开隔离病房和脱隔离衣后;⑧手直接接触污染物品后。

(十六)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综合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形成的。是针对所有在医院中治疗的病人,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和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以降低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内容丰富 题量给力

可免费试用

198起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