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 98 . 5 %的 O 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 (hcmoglobin , Hb) 以化学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HbO) ;仅 1 . 5 %的 O 以物理溶解的方式直接溶解于血浆之中。因此, O 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HbO 。但物理溶解状态的 O 是 O 进出红细胞的必要形式,血浆中 O 分压也是由物理溶解的 O 形成的。一分子的 Hb 能结合 4 分子的 O 。在 HbO 中铁仍然是 Fe ,所以此结合过程没有发生氧化反应,而是只氧合作用。该氧合作用具有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的特点,主要受氧分压变化的影响。当血液流经 Po 高的肺部时, Hb 与 O 结合,形成 HbO ;当血液流经 Po 低的组织时, HbO 迅速解离,释放 O , 1L 血液中 Hb 所能结合的最大 O 量称为 Hb 的氧容量,而 1L 血液中 Hb 实际结合的 O 量称为 Hb 的氧含量。 Hb 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 Hb 的氧饱和度。由于血液中溶解的 O 通常极少,可忽略不计。因此, Hb 氧容量、 Hb 氧含量和 Hb 氧饱和度可分别视为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 HbO 呈鲜红色, Hb 呈紫蓝色,当血液中 Hb 含量≥ 50g / L 血液时,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cyanosis) 。在 CO 中毒时,由于 CO 与 Hb 的亲和力是 O 的 250 倍,形成大量的一氧化碳血红蛋白 (HbCO) ,血液呈樱桃红色。
( 六 )CO 、 H 和 O 对呼吸的调节
1 .化学感受器是指其适宜刺激为 O 、 CO 和 H 的感受器,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1)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性刺激物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 H 浓度,而不是 CO 本身。但在体内,血液中的 CO 能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碳酸酐酶的作用下, CO 与水生成 HCO ,后者再离解出 H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进而使呼吸中枢兴奋。这样 CO 的增加可通过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但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 CO 与水生成 HCO 的反应很慢。因此,中枢化学感受器对 CO 变化反应的潜伏期较长。中枢化学感受器对 CO 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高 25 倍,但不能感受缺 O 的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作用可能在于调节脑脊液的 H 浓度,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稳定的 pH 环境。 (2) 外周化学感受器: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当动脉血 Po 降低、 Pco 或 H 浓度升高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兴奋,冲动经窦神经 ( 舌咽神经的分支 ) 和主动脉神经 ( 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 ) 传入延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和血液循环的变化。虽然颈动脉体、主动脉体二者都参与呼吸和循环的调节,但是颈动脉体主要调节呼吸,而主动脉体则在循环调节方面更为重要。由于颈动脉体处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是血液进入脑内的必经之处,所以也称它为 " 化学因素监测站 " 。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的刺激因素是动脉血中的。 Po 降低、 Pco 增高和 H 浓度增加,而对动脉血中的氧含量降低不敏感。因此,贫血或一氧化碳中毒时,如果血流量充分,尽管血 O 含量已下降,但 Po 可以保持正常,此时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不会增加。此外, Po 降低、 Pco 增高和 H 浓度增加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有相互增强的作用,两种因素同时作用时比单一因素的刺激效应大。这种协同作用有重要意义,因为机体发生循环或呼吸衰竭时,常常是 Pco 升高和 Po 降低同时存在,而协同作用的存在可加强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从而增强代偿性呼吸。
2 . CO 、 H 和 O 对呼吸的调节 (1)CO : CO 是调节呼吸活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如果机体过度通气,造成动脉血 Pco 下降过多可导致呼吸暂停,因为维持正常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需要一定水平的 Pco 。当吸入气中 CO 增加或呼吸暂停等导致动脉血 Pco 升高时, CO 可通过两条途径刺激呼吸:一是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兴奋呼吸中枢;二是通过增加脑脊液中 H 浓度,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两者共同作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CO 排出的增加,使肺泡气和动脉血 Pco 降低。两条途径中,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因为切断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之后,吸入 CO 仍能引起通气反应明显增强,可见,中枢化学感受器在 CO 通气反应中起主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动脉血 Pco 突然增高,因中枢化学感受器对 CO 的反应较慢,此时外周化学感受器迅速起作用,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此外,当中枢化学感受器对 CO 的敏感性降低时,外周化学感受器也起重要作用。如果 CO 过高,如吸入气 CO 浓度超过一定水平时,肺通气量不能相应增加,则肺泡气和动脉血 Pco 迅速升高造成 CO 潴留,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出现呼吸困难、头痛、头昏,严重时昏迷甚至死亡,即 CO 麻醉。 (2)H :动脉血 H 浓度增高时可直接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同时少量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从而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尽管中枢化学感受器对 H 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高,但 H 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限制了它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因此,血液中 H 浓度增加对呼吸的兴奋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同时呼吸的加深加快将使 CO 排出增多, Pco 分压随之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呼吸的加强。因此,血中 H 浓度对呼吸效应的影响不如 CO 明显。 (3) 缺 O :动脉血 Po 降低,一方面缺 O 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另一方面 Po 降低可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中枢兴奋。即缺 O 对呼吸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其间接作用是兴奋。因此,呼吸中枢的活动变化将取决于缺 O 的程度。当轻度缺 O 时,间接的兴奋作用大于直接的抑制作用,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这种变化发生在动脉血 Po 下降到 10 . 64kPa(80mmHg) 以下时,可见动脉血 Po 对正常呼吸的调节作用不大。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低 O 对呼吸的刺激有重要意义,如严重肺气肿、慢性呼吸衰竭的病人,肺换气功能严重受损,导致低 O 和 CO 潴留。中枢化学感受器对长时间 CO 潴留产生适应,而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 O 刺激的适应很慢,此时低 O 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兴奋呼吸的主要因素。如果吸入纯 O 来改善缺氧,则取消了低 O 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可引起呼吸暂停;因此,可低流量给氧,以维持一定程度的缺氧。如果缺 O 进一步加重,则缺 O 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加强,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不足以克服缺 O 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将导致呼吸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