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著语言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中医药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掌握和运用医古文知识,对于提高中医药专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促进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配合"陕西省职称医古文等级考试"(以下简称"考试"),特制定本复习大纲。
一、本大纲旨在指导参加"考试"的中医药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复习备考,也可用于专业人员平时学习提高的参考。
二、本大纲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古文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以参加"考试"专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为重要参考,以突出重点、简明实用为基本原则。
三、学习内容和要求:
1、精读医古文专业文章40篇,扩充阅读20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目录附后)
2、掌握2000~4000个左右的医古文常用词汇(单音词、复音词、多音词、成语典故等)的意义和用法。
3、熟悉古代汉语的一般性理论知识(汉语语法知识、文字学知识、词汇学知识、关于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的知识、句读知识、语译知识、修辞知识等),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理解专业文章中的各种语言现象。
4、掌握学习和研究医古文的方法,能够便借助工具书直接阅读中医药古籍。
5、能够解释专业古文中常用词语、文句段篇的意义,能够为专业古文断句、标点,能够基本通顺地语译专业古文。
四、学习方法
1、参加"考试"的专业人员可根据本大纲对学习内容和要求的规定进行系统复习和学习。
2、以专业古文为主,以理论知识为辅,通过专业古文的学习来掌握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对专业古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水平。
3、采用精读、勤练、多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五、达到水平
1、能辨识文选中的繁体字,并写出相应的简化字;
2、能辨识文选中的古体字、异体字、通借字,并写出相应的今体字、正体字和本字;
3、能掌握文选中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
4、能掌握文选中典范古汉语词汇、短语、固定结构的意义;
5、能掌握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并在解词、断句、语译时能够正确表述之;
6、能理解古汉语常见修辞方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7、能理解古汉语理论知识的基本概念,并熟悉其应用方法;
8、能对大纲所列文选的白文进行断句和标点;
9、能基本通顺地语译大纲所列专业古文。
六、学习辅导
1、学习辅导应按照本大纲所规定的原则和范围进行。
2、学习辅导以提高专业人员对专业古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为目的。
七、考试
1、"考试"旨在考察专业人员的对专业古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水平。
2、"考试"侧重对专业古文的阅读理解、标点、断句和语译。
3、理论知识的考察主要采取跟专业古文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专业古文的阅读理解、标点、断句和语译能力来测试应考者的医古文理论知识水平。
4、"考试"采用笔试的方法进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阅卷。
5、考试范围
"A"、"B"两级应考者的考试范围为"精读专业古文目录"中的全部内容;
"C"级应考者的考试范围为"精读专业古文目录"中前加"△"号的内容。
6、考试要求
"A"级应考者:要求每小时语译600字的古文,句读500字的古文,解释20条词语等;
"B"级应考者,要求每小时笔译500字的古文,句读400字的古文,解释15条词语等;
"C"级应考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要求每小时语译400字的古文,句读300字的古文,解释l0条词语等。
八、指导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指导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医古文》(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段逸山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二)、参考书目:
1、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古文》(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
段逸山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2、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医古文》(供中医、中药、针灸、推拿、骨伤等专业用)
张其成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3、中医药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用书
《应用医古文》(第二版)
徐光星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1版
4、中医药高级丛书
《医古文》
段逸山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5、全国中医院校各科课程习题集
《医古文习题集》
崔锡章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
6、《医古文应试译文》
李亚军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3月第1版
7、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大专系列教材
《医古文》(供各类高等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选用)
许敬生 刘从明 杨建宇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三)、"陕西省职称医古文等级考试"专业古文目录
精读专业古文目录:
序号 |
篇名 |
出处 |
1 |
△丹溪翁传 |
指导教材 |
2 |
△钱仲阳传 |
指导教材 |
3 |
明处士江民莹墓志铭 |
指导教材 |
4 |
△扁鹊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指导教材 |
5 |
△华佗传 |
指导教材 |
6 |
皇甫谧传 |
指导教材 |
7 |
△东垣老人传 |
指导教材 |
8 |
△《本草纲目》六则 |
指导教材 |
9 |
△医案六则 |
指导教材 |
10 |
△《黄帝内经》两篇 |
指导教材 |
11 |
《素问》注文四则 |
指导教材 |
12 |
《素问》校诂四则 |
指导教材 |
13 |
△《雷公炮炙论》六则 |
指导教材 |
14 |
△医话四则 |
指导教材 |
15 |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
指导教材 |
16 |
△《伤寒论》序 |
指导教材 |
17 |
《内经知要》序 |
指导教材 |
18 |
《新修本草》序 |
指导教材 |
19 |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
指导教材 |
20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 |
指导教材 |
21 |
△《类经》序 |
指导教材 |
22 |
△《外台秘要》序 |
指导教材 |
23 |
△《串雅》序 |
指导教材 |
24 |
△《温病条辨》叙 |
指导教材 |
25 |
△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 |
指导教材 |
26 |
△赠贾思诚序 |
指导教材 |
27 |
△养生论 |
指导教材 |
28 |
极言 |
指导教材 |
29 |
△本生 |
指导教材 |
30 |
△与薛寿鱼书 |
指导教材 |
31 |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
指导教材 |
32 |
按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指导教材 |
33 |
病机论 |
指导教材 |
34 |
△大医精诚 |
指导教材 |
35 |
察弊 |
指导教材 |
36 |
△病家两要说 |
指导教材 |
37 |
诸家得失策 |
指导教材 |
38 |
秋燥论 |
指导教材 |
39 |
△元气存亡论 |
指导教材 |
40 |
△不失人情论 |
指导教材 |
扩充阅读专业古文目录:
序号 |
篇 名 |
出处 |
1 |
秦医缓和 |
参考书目1 |
2 |
郭玉传 |
参考书目1 |
3 |
宋清传 |
参考书目1 |
4 |
李时珍传 |
参考书目1 |
5 |
《脉经》序 |
参考书目1 |
6 |
《医方集解》序 |
参考书目1 |
7 |
《良方》自序 |
参考书目1 |
8 |
《本草纲目》原序 |
参考书目1 |
9 |
小儿则总论 |
参考书目1 |
10 |
用药如用兵论 |
参考书目1 |
11 |
医师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参考书目1 |
12 |
《素问》三则 |
参考书目1 |
13 |
《灵枢》三则 |
参考书目1 |
14 |
赠医师何子才序 |
参考书目1 |
15 |
赠医师葛某序 |
参考书目1 |
16 |
《甲乙经》序 |
参考书目1 |
17 |
鉴药 |
参考书目1 |
18 |
鼻对 |
参考书目1 |
19 |
进学解 |
参考书目1 |
20 |
前赤壁赋 |
参考书目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