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病理状态。在临床上,通常以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或红细胞比容(即红细胞压积)来判断是否出现
贫血。
贫血的分类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以将
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性
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性
贫血以及急性失血性
贫血。其中,红细胞生成减少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造血原料缺乏(如铁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等)、骨髓抑制或损伤导致的再生障碍性
贫血、慢性疾病相关的
贫血等;红细胞破坏过多则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的溶血性
贫血。
2. 按照形态学特点:根据外周血涂片观察到的红细胞大小(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和色素含量(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可将
贫血分为大细胞性
贫血、正常细胞性
贫血和小细胞性低色素性
贫血。例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
贫血属于大细胞性
贫血;而缺铁性
贫血则表现为典型的微细胞性低色素性
贫血。
3. 按照病情进展速度:可以将
贫血分为急性
贫血和慢性
贫血两大类,前者如急性大量失血所致的
贫血,后者如慢性疾病引起的
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