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
1. 化学因素:这类因素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或化学品。例如,有机溶剂(如苯、甲苯)、重金属(如铅、汞)、农药等。这些物质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造成慢性或急性中毒,甚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2. 物理因素:物理性职业病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等。长时间暴露于高分贝的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下降;长期处于极端温度条件下工作可能引起热射病或冻伤;过量接触紫外线或电离辐射则有致癌的风险。
3. 生物因素:生物性职业危害主要来源于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微生物。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动物饲养员等群体容易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如感染
艾滋病、结核病、布鲁氏杆菌病等。
4. 心理社会因素:这指的是由于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障碍。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中可能会产生
焦虑症、
抑郁症等精神健康问题;而不良的人际关系也可能对员工的情绪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了解并控制这些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于预防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