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整理了”疫源地发生条件、范围及消灭条件-公卫执业医师大纲知识点“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复习2020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大纲考点有帮助。
疫源地指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疫点。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一片称疫区。

构成疫源地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1.传染源的存在;
2.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
疫源地范围
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例如疟疾的疫源地范围,一般以传染源为核心、以按蚊飞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麻疹的疫源地则为传染源周围较小的范围。不同传染病的疫源地大小不一,同一种传染病有不同条件下,其疫源地范围也不相同。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1)传染源已被迁走(住院、治愈或死亡)。
(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3)所有易感的接触已度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而未发病或感染。
”疫源地发生条件、范围及消灭条件-公卫执业医师大纲知识点“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更多备考资料干货,敬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公卫执业/助理医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