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转运
(1)处于解离态的物质极性大,脂溶性差,不易通过生物膜的脂相进行扩散;而处于非解离态的物质极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扩散。
(2)弱有机酸和弱有机碱类物质在体液中处于解离态和非解离态的比例取决于其本身的解离常数pKa(该物质50%解离时的pH)和体液的pH。
(3)机体对多数化学毒物吸收的方式:简单扩散。
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其次是胃。
胃液为酸性,pH约为2,弱酸性物质(如苯甲酸)主要呈非解离状态,易于在胃内吸收;而弱碱性物质大部分呈解离状态,难以被吸收。
小肠内的pH达到6以上,弱碱性物质(如苯胺)主要以非解离态存在,易于吸收,而弱酸性物质的情况与之相反。
(4)气态物质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其脂溶性和浓度。
(5)血/气分配系数大的物质,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通气限制)影响其到达肺泡气中的浓度,故肺通气量越大越有利于它们的吸收。
血/气分配系数小的物质,经肺血流量(灌注限制)决定其吸收后被移走的速度,故肺血流量越大则越有利于它们的吸收。
(6)一般情况,化学毒物的脂溶性与其通过脑部屏障的转运速度成正比,而解离度则与转运速度成反比。
【医学教育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