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消化性溃疡的概念、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执业医师考试考点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1.概念

  消化性溃疡病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的慢性溃疡,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故名。溃疡是指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者而言,故不同于糜烂。

  2.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溃疡(DU)的发病,主要由于胃酸分泌过多,损害因素增强;而胃溃疡(GU)则主要由于保护因素削弱所致。部分胃溃疡的发病与胃运动障碍有关,由于胃蠕动减弱导致胃窦部潴留,刺激G细胞分泌胃泌素,促进胃酸分泌和胃溃疡发生。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和吸烟也与本病发病有关。

  3.病理改变

  胃溃疡多发生于与泌酸区相毗邻的胃窦小弯部,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球部。溃疡多单发,如胃的前后壁处均有溃疡,称对吻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溃疡,称复合溃疡。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胃溃疡直径一般<2.5cm,十二指肠溃疡直径一般<1cm.溃疡壁与底光滑、整齐,表面常覆以纤维素膜或纤维脓性膜,呈灰白或黄白色,深度一般至少达黏膜肌层。如穿透浆膜可引起穿孔,侵蚀血管可引起大出血,多次复发或病灶破坏过多,愈合后的瘢痕收缩可致局部畸形和幽门梗阻。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