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的异名在《神农本草经》称美草、密甘,列为上品。《别录》称密草,《陶弘景》又称国老,俗话说“朝中国老,药中甘草”,意思是甘草就像国老一样,“德高望重”、“功勋卓著”,是一种近乎完美、作用强大、使用广泛的药物。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除去须根,晒干,切成厚片供药用。其性味为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甘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消,解万毒……”其功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一、甘草新用途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甘草主含甘草甜素、甘草甙、甾甘露醇、B—固甾醇、糖类、有机酸等物质。因此甘草具有解毒作用、抗利尿作用、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又有抗炎、抗过敏反应作用等。甘草的新用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解毒
对多种中毒有很好的解毒作用,有解百毒之称,主要解毒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的吸附作用、甘草次酸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甘草甜素水解后产生葡萄糖醛酸结合解毒。
2.用于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
可以用以治疗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阿狄森氏病)、产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席汉氏征)、尿崩症等。其有效成分与甘草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抗利尿作用有关。
另外,甘草还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先天性肌强直症、腓肠肌痉挛症等,这与甘草的解痉及抑制末稍神经兴奋性作用有关。
3.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甘草有祛痰止咳的功效,因此常用来治疗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寒痰咳嗽,复方甘草合剂就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止咳良方。
甘草可广泛用于治疗咽峡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咯血等疾病。这些与甘草的镇咳、解痉等作用有关。
4.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甘草具有抗胃溃疡作用,抗胃炎作用。这与甘草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作用。甘草还有防止肝硬化、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因此许多护肝的药物,比如甘利欣等,都含有甘草或者甘草甜素。
甘草还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甘草还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也就是说,甘草既能够缓和药力过于猛烈的药物之药性,使它们药力温和而持久,如附子配甘草;又能够协调某些药性相反的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如温燥之药干姜配苦寒之药黄连时,也会加入甘草。如果说中医配方讲究“君臣佐使”,那甘草绝对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佐使药”,有时候还当上了“君药”或者“臣药”(起主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二、甘草也有副作用
虽然甘草用途广泛,几乎无方不用,但使用不当也有副作用。
古代就有本草学家指出甘草“有小毒”,一次使用量不宜过大。甘草“味甘”,凡是甘味的药品,起作用都比较迟缓,不能治疗急症,还能妨碍消化功能,加重各种“湿证”的症状。此外,甘味还可能导致“肾气”受损,因而“肾病禁甘”。可见,即使根据中医学说,甘草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禁区很多。
目前对甘草药理作用的研究更上了一个台阶。甘草主要含甘草甜素,可水解成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和作用都类似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家都知道,长期服用激素可以引起血压升高等等,因此,甘草虽然属于天然植物药,相对比较安全,但长期滥服甘草的话,还是会产生全身浮肿、血钠浓度增高等现象。长期的水肿可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加上高浓度钠离子对血管壁的损害,最终可导致高血压发生。
甘草连续使用期限不超过3个月,1次服用不宜超过10g;高血压、水肿患者以及中老年人慎用甘草制剂;服药期间注意监测血压,必要时可以配合服用安体舒通来对抗甘草副作用。
甘草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但临床中只要掌握甘草与海藻的用量,还是可以配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