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外科护理 > 正文

水痘 (传染科) 1

  概述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较轻的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水疱和痂疹和特征,本病多见于小儿。

  病因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病毒,VZV)属疱疹病毒,为双链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直径为150~200nm,为有包膜的正20面体。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力很弱,能被乙醚灭活。该病毒在感染的细胞核内增殖,且仅对人有传染性,存在于患者疱疹的疱浆、血液和口腔分泌物中,传染性强,接种于人胚羊膜等组织培养,可产生特异性细胞病变,在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形成。病毒糖蛋白共分5类(gpⅠ、gpⅡ、gpⅢ、gpⅣ和gpⅤ),其中gpⅠ、gpⅡ和gpⅢ抗体具有中和病毒作用。近年对其血清型亚型及其糖蛋白Ⅰ、Ⅱ、Ⅲ抗体有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免疫作用。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染,传染性很强,在小儿集体机构中接触后,易感者80%~90%发病,因此必须严密隔离。

  (三)易感性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发病较多,6个月以下的婴儿较少见,但新生儿亦可患病。孕妇患水痘时,胎儿可被感染甚至形成先天性水痘综合症。偶见成人患者。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一次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再次得病者极少。

  病理病毒先在鼻咽部繁殖,然后侵入血液,可能在单核吞噬细胞中复制,并向全身扩散,故病毒血症是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发疹的基础。病变主要在皮肤的棘状细胞层,呈退行性变性及细胞内水肿,形成囊状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囊状细胞或多核巨细胞裂解及组织液渗入后,即形成疱疹。真皮有毛细血管扩张和单核细胞浸润。粘膜病变与皮疹类似,但疱疹常破裂形成小溃疡。此外,在个别死亡病例尸检中,发现许多脏器如食管、肝、胰、肾盂、输尿管、膀胱、肾上腺等有小灶和结节状实变区,伴多个出血灶,镜下见肺间质的渗出液主要为红细胞、纤维素及含嗜酸性小体的多核巨细胞。水痘脑炎与麻疹脑炎和其他感染后脑炎相似,表现为血管周围的脱髓鞘改变。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10~24日,一般为13~17天。

  (二)前驱期成人于皮疹出现前1~2日可先有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小儿则皮疹和全身症状多同时出现,而无前驱期症状。

  (三)发疹期 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粉红色帽针头大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水泡,从斑疹→丘疹→水泡→开始结痂,短者仅6~8小时,皮疹发展快是本病特征之一。水疱稍呈椭圆形,2~5mm大小,水泡基部有一圈红晕,当水疱开始干时红晕亦消退,皮疹往往很痒。水痘初呈清澈水珠状,以后稍混浊,疱疹壁较薄易破。水痘皮损表浅,按之无坚实感,数日后从水疱中心开始干结,最后成痂,经1~2周脱落。无继发感染者痂脱后不留疤痕,痂才脱落时留有浅粉色凹陷,而后成为白色。因皮疹分批出现,故在病程中可见各项皮疹同时存在。

  口腔、咽部或外阴等粘膜也常见疹,早期为红色小丘疹,迅速变为水泡,随之破裂成小溃疡。有时眼结膜、喉部亦有同样皮疹。

  以上为典型水痘,皮疹不多,全身症状亦轻。重者皮疹密布全身甚至累及内脏(如肺部),全身症状亦重,热度高,热程长。成人水痘常属重型。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