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博士生导师王德生教授等人推出的一项贴敷式局部亚低温新技术,临床结合常规尿激酶溶栓疗法,可明显减少脑出血患者水肿量,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他们还成功建立了动物脑三维空间温度梯度数学模型,找出了制冷温度与脑温之间的函数关系,为亚低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项成果前不久获得了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缺血后脑的神经元保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自1992年起,王德生教授课题组就开始从事局部亚低温研究。在十多年的艰苦攻关中,他们先后3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与哈工大专家共同研制的“局部亚低温脑保护仪”、“贴敷式局部亚低温脑保护仪”两度获国家发明专利。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法评定亚低温对人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发现患侧部位人脑葡萄糖代谢可降低7%~24%,病灶部分在17分钟内就能快速达到亚低温水平,从而减少了脑梗死的体积,改善了神经功能缺失,延长了脑梗死治疗时间窗,为缺血的脑组织提供了“保护伞”。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贴敷式局部亚低温能抑制病灶蛋白磷酸酶的含量与活性、抑制兴奋性毒性作用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和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提高DNA的修复能力。尤其具有创新性的是,课题组成功地建立起局部亚低温猪脑三维空间温度梯度数学模型,确立了制冷温度和脑温之间的函数关系,证实贴敷式局部亚低温脑保护装置可在短时间内将治疗一侧的颅内温度迅速降到亚低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