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也需要“护理”
2008-06-24 15:22 来源:医学教育网
我们赞美护士是“天使”,但一袭白衣下的他们,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俗世的困惑和烦恼,承受着来自身心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如何为他们解开心结,切实保证他们的应有权益,是社会各方应该共同关注的大问题。A她们是这样的——中日友好医院护士访谈白衣、白帽、打针、送药……一提到护士,首先浮现于人们脑海的不外乎这些描述。护士节前夕,笔者与中日友好医院的护士们坐到了一起,她们和想像中的一样亲切、温和,但她们又有许多和想像的不一样。
一到放假就担忧当许多人在为假期的来临欢呼时,急诊科的护士们却在为它的到来而忧虑,因为假期对她们而言并不意味着放松,而是更紧张。急诊科护士长孙晔说:“任何时候急诊都不停诊,而且晚上、周末、节假日都是急诊的高峰,一到放假心里就害怕。”五一长假中,急诊科每位护士最少要值3天班,每天都有一位护士长值班,不值班的护士长则在家“听班”———24小时听电话待命,一旦有重大抢救或突发事件就要随叫随到。因为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孙晔多年前就有些神经衰弱,当了11年的急诊护士,睡前吃安眠药的历史就已有5年。
没有时间紧张“昨天抢救了一个从19楼掉下来的民工,右侧上肢开放性损伤,腿部闭合性骨折。我们立即对伤口给予合理保护,避免感染,也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同时给予生命支持,一个小时后,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提到抢救,人们就会想到惊心动魄的场面,可一次近5个小时的抢救,在护士们的叙述中却听不出紧张忙乱,有的只是准确、专业的伤情判断和治疗方案。
急诊抢救是急诊科护士的家常便饭,孙晔说,面对触目惊心的伤情没有时间恐怖,也没有时间紧张。只想着该做什么要做什么。经过无数次的抢救,她们练就了理性和冷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抢救有条不紊地进行。
对病人柔声细语,烦家人说不舒服人们常会觉得护士很温柔,家里有个护士一家人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然而现实会令不少人“失望”。人们会发现,护士们把温柔和耐心全给了病人,家属反而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急诊科副护士长许春娟说,护士对病人任何时候都是尽可能地忍耐和包容,而离开单位就不然了。对家里人发脾气是常有的事。
手术室护士长李平一开口就让人感觉“干脆、利落”。她说,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手术应尽可能地快,所以“快”是手术室护士要上的第一堂课。护士之间已经“快”成习惯,而家人则常常会觉得她们不够耐心。她们对家里感冒的人只会说“吃点药、多喝水”,而对病人则会不厌其烦地讲解有关问题。护士就是这样,面对病人时会本能地柔声细语,但是却烦家里人说不舒服。
来自一线的声音「声音」小徐(某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护士)忍耐是护士的必修课。因受病情折磨,病人和家属的情绪时常反复,也容易和我们产生误解。大部分时间我能理解并妥善应对,但偶尔也会觉得自己太委屈。
把患者当自家人来看待,优秀护士、上海市北医院心内科护士长朱燕琴用实践证明:将心比心,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如果我的亲人用上易交叉感染的垫子,会怎么想?”、“如果我是患者,一天扎上好几针,会有怎样的感受?”人性化的护理服务,除了规范的日常用语、到位的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贴心的服务。朱燕琴说:“真的为患者想了、为患者做了,误会只能是一时的,一定会消解。”当然,患者及家属将心比心也要为护士多想想,缓解摩擦。
「声音」小杨(某三级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我喜欢当护士,可工作之余总有些惆怅,老大不小26岁了,却少有时间谈恋爱。尽管认识一个不错的,但我日夜翻班,没有时间相处。
一项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青年护士将家庭温馨列为最期望的目标。可繁忙的工作,总使这一目标难以实现。近年来,迟迟未嫁的大龄女护士不断增加;已婚护士无暇顾家更是普遍现象。为解决护士后顾之忧,许多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担起“知心大姐”重任,上海市第六医院的朱瑞雯便是其中一名。护士没对象的,她时时留心物色;护士小孩入托、上学遇到问题时,她出谋划策;护士家人、朋友住院了,她又帮忙求医问药……润物无声暖人心。
「声音」小鲁(某二级医院急诊护士)我总想有进修深造机会,提升自身岗位竞争力。可该读哪些书、哪些方面需要充电,实在难以摸到门路。
不少年轻护士具有相当的职业危机感。为提高护理质量、培养护理人才,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就推出“护士长助理”制度,挑选优秀护士,进行针对性的护士长岗位训练,一改护士队伍青黄不接状况。为让护士职业变得更有前途,业内人士建议:可建立科学合理的护士等级评定体系,充分激发护士积极性。
护士面临的压力现状护士是接触病人时间最多的医护人员,工作量大,来自外界各种压力也很大。据调查,目前护士患有焦虑、抑郁和狂躁等心理病症的越来越多。
护士职业病缠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苏兰若说,由于护士的工作是8小时倒班制,人员少,体力工作非常繁重。有时连续护理病人或做手术数小时,连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腰椎间盘突出及肾病等成为护士的高发病。有统计显示,大约有三成护士有失眠头疼、胃病、心理疾病等职业病。“这个群体呼唤全社会更多的关爱”沈阳市卫生局一位负责人道出这个行业的心声。
护士患有抑郁等心理病症“现在从事护理工作的人群已和职业经理人、学校老师并称为职业压力最大的三个群体,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在医院的地位以及社会对她们提出的要求等因素,都是压力所在,这些压力很容易让护士产生职业倦怠,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一定影响。”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理专家龚梅恩主任说。
很多医院护理部表示,由于不堪工作和家庭压力,很多护士都或多或少存在抑郁、焦虑、狂躁、压迫等心理病症,她们认为急诊科护士所承受的压力最大,其次是ICU(重症监护室)以及外科的护士,有些人因为承受不了强压而选择离职。
调查发现,患者对护士的不满多分为两类:服务质量“软投诉”;医院收费不合理,一些病人心里有火就迁怒到护士身上,这让很多护士有苦难言,下面是几个典型个案———
儿科护士情绪最焦虑今年20岁的小颖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儿科护士,说起工作压力,小颖最怕的是给孩子打针不能“一针见血”。尤其是碰到患病的新生儿时,因为连续几天打针,婴儿手脚上的血管都肿了,如果不是经验丰富的老护士,难以一次扎准。她试过给一个三个月大的小孩扎针,因为实在太紧张了,扎了两次都不行。当时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双眼睛齐齐盯着小颖捏住针头发抖的手,小颖急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轻声建议一句:“能不能换成从头部打针?”孩子的妈妈情绪马上激动起来:“你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打针?宝宝那么小,被你这么扎来扎去的怎么受得了?”幸好有护士长过来才解了围。
护理部陈伟菊主任分析,儿科工作环境比较喧闹,一个孩子生病哭闹,平均有4个以上家长陪同,服务稍有偏差可能招致家长的责问,令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大过其他同事,严重的会出现抑郁症状。
粗暴病人竟拳脚相向站在抢救一线的护士姑娘有时还会遇到无理谩骂、甚至动手打人的粗暴病人。虽然只是极少数的个案,却会给护士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一个发烧急诊的男病人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看病,急诊科护士小黄为他采血,针头刚扎进手臂血管,又稍稍往后退了一下。还没等小黄把针头完全推进去,病人不知哪来的一股无名火,抬起硬邦邦的右腿就朝小黄踢去,小黄的小腿当时就肿了,她自己也完全懵了。在一旁的病人看不过眼,马上将男病人拉到一边,医院保安出面调解,最后该病人连一句道歉都没有甩手就走。接下来几个星期,小黄根本不敢在急诊室给病人打针,一摸到针筒就浑身颤抖。
遭尴尬却有苦难言曾有一名女患者在男友的陪同下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做药物流产,按照规定病人服药后需到住院部观察6个小时,确保安全后才可离开。患者的男友一看收款单发现这要缴纳80元的床位费,当即就拉住护士吵架,无论护士如何解释都听不进去,投诉到医院监督科,指责护士服务态度恶劣,当事护士当场委屈得泪如雨下。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曾收到一宗棘手的投诉,有病人认为护士的笑容很假让他不自在,护理部的负责人找值班护士了解情况,护士也百口莫辩:“我就是保持和往常一样的笑容,实在不知道要改成什么样的笑容才好。”
减压建议——打沙包发泄情绪定期做心理辅导不少专家建议,医院至少每年要对护士做一次“心理体检”,定时安排心理医生对他们进行疏导,以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理专家龚梅恩主任表示,现在各大医院基本都没有开展系统的减压教育,护士们的减压更多基于自发。他建议:“首先是医院管理者要有这个意识,多关注护士们的状况,可以安排专家对护士们进行减压教育;也要对各个科室的护士进行轮换,避免在同一个科室病房呆的时间过长。”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近期的一次业务座谈会上,有护士主动提出:“工作起来心理压力过大,特别希望有个地方能发泄一下情绪。”医院对这个建议颇为重视,准备从今年开始,联系医院心理科定期为全院的护士进行心理测评与疏导,调整不良情绪提高工作质量。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也在对护士职业伤害进行课题调研,目前医院很多护士自练瑜珈调节心理状态,医院计划引入“打沙包”等情绪发泄法,让护士减压。而广州市妇婴医院除了倡导主动找心理医生聊天之外,还每半年请心理专家给护士讲课,教会她们如何应对工作、家庭等带来的精神负担。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