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中医护理 > 正文

中医内科基础护理述要

  中医内科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对病人实施整体的治疗和护理,其基本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和服药护理等方面。

  (一)病情观察

  中医内科护理重要内容是病情观察,病情观察是运用整体观和审证求因的原则,以望、闻、问、切四诊为方法,做到“知常而达变”,及时、准确、细致的观察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尤其对危重病人,时刻观察其复杂的病情发展,早期发现病情恶化的先兆症状,积极抢救和治疗。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抢救技术,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以挽救生命。病情观察过程中,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象,舌苔,大小便,呕吐物,痰液,汗液等均需作详细记录,以了解和掌握病人各方面的情况。这是临床辨证施护必不可少的客观依据。通过病情观察,按照四诊八纲的具体要求,深入、认真地进行探索、研究,以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病情观察是辨证施护的前提,也是护理人员基本功之一,要了解病情观察的重要性,掌握病情观察的原则、方法,从而善于发现病情变化及危象出现的征兆,及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二)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与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具有密切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首先,应保证病人有治疗和休养疾病的幽雅环境,病室应安静,舒适,整洁,室外环境亦需安静,避免噪音,禁止大声喧哗,医护人员工作要严肃认真,严格执行“四轻”,使病人在安静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和静心休养。病室应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空气新鲜,则使病人精神爽朗,增进食欲,睡眠安宁,有利于疾病康复。在调节室内空气时,避免直接吹风。病室温度以18~20℃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使病人感到不适。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湿度太高可使病人感到潮湿胸闷;空气干燥,可使病人感到口干心烦。室内光线,应充足明亮,光线柔和不刺眼。病人起居应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适时调整作息时间,在饮食上寒凉适度。病人在治疗期间,应该保证充足的休息,以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但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使经络通畅,营卫气血调和,增强体质,抵御外邪。《备急千金要方》所以病人住院期间应动静结合,适当安排休息和劳动。

  (三)情志护理

  《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历代医家还提出“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说明中医一贯注重情志因素在治疗和护理中的作用,情志护理也是中医内科护理的一个特色。情志的异常波动,则使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作好情志护理。《灵枢·师传》指出:“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对情志异常变化的病人,要做耐心细致的开导,安慰,解释工作,调动病人的积极心理因素,防止不良情绪的发生,使病人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起到改变病人精神及身体状况的目的。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四)饮食护理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饮食调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把饮食和药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故有“食治胜于药治”之说。饮食护理应遵循以下原则:饮食有节,勿过饥过饱,定时定量,软硬、冷热相宜,注意饮食卫生,勿食不洁和有毒、腐败的食物,不宜偏嗜,不贪嗜醇酒,谨和五味,并根据各种病证配制相应的食疗药膳。饮食调养还需注意病人脾胃功能,脾胃运化功能较弱者,不能强迫多食,病后胃气初复,不能贪图口福,应节制饮食。通过饮食护理,使脾胃功能逐渐恢复,气血充足,脏腑功能旺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服药护理

  中医内科药物的剂型很多,药效各殊,临床根据治疗疾病的需要而选择使用。常用的剂型有汤、丸、散、膏、丹、冲、片、酒剂、糖浆剂及静脉用药等。护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和了解药物的功用,剂型的使用方法和服药后的护理,配合医生合理使用各种药物,注意用药途径,如口服汤剂,丸药及静脉用药,配伍使用要合理,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疗时的各种反应,尤其是峻烈,毒性药物,更应仔细观察药后反应。若出现中毒症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及早处理。使用药物后,视病情的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此外,在服药时还需忌口。做好服药护理,能更好地提高疗效,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