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五官科护理 > 正文

沙眼的临床表现

  因患眼睑结膜粗糙不平,形似砂粒,故名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抗原型的A—c引起的慢性结膜炎症。解放前本病为我国致盲的首要原因。现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本病已不多见,因此而产生的并发症也日渐减少。

  [临床表现]

  1.怠性或亚急性期;潜伏期5-12  日,多发于儿童及少年,常双眼发病。  有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分泌物  粘稠,结膜充血显著,乳头增生,上下  穹窿部结膜满布滤泡。可合并角膜上皮  炎。急性期可不遗留瘢痕而愈。

  2,慢性期:急性期经过1-2个月  即进入该期。结膜充血减轻,显污秽肥  厚,乳头增生,滤泡大小不等。滤泡于  上睑上缘及上穹窿结膜显著,下睑则少  而轻。此期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结膜  病变逐渐为结缔组织所代替而形成瘢痕。  初期瘢痕于上睑之睑板沟,呈白色横纹,  渐次发展为网状,后全部为瘢痕而显白  色。

  该病早期即有血管从角膜上方结膜侵入角膜绦内,重者如垂帘状,名为沙眼角膜血管翳。

  3.临床分期 I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乳头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出现至仅留少许活动病变。

  Ⅲ期:完全结瘢期。活动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此期已无传染性。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