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外科护理 > 正文

《外科护理学》重点难点——脑损伤

  脑损伤重点和难点

  一、脑震荡的临床特点

  头部受暴力作用后,立即出现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而无器质性的脑组织损害者称为脑震荡,是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其临床特点是:(1)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不超过30分钟;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肌张力减低等,但随意识的恢复很快趋于正常(2)清醒后,对受伤经过及伤前近期事物不能记忆,称逆行性遗忘;常述头痛头晕呕吐等,短期内可好转(3)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检查均无异常(4)无须特殊治疗和护理,一般卧床休息1-2周,给予镇静剂,多数顺利康复,预后良好。

  二、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脑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继发性脑损伤有关。

  1.意识障碍:伤后多立即出现,一般在30分钟以上,可数小时到数月不等。

  2.生命体征的改变:  多数较明显,一般早期都有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呼吸浅快,常于伤后不久逐渐恢复;如继发脑水肿或颅内血肿,则生命体征短期内自行恢复,且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的生命体征改变。

  3.神经系统体征:伤后立即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哑区”例外),如脑皮质功能区受损,出现偏瘫、抽搐、失语等。

  4.脑干损伤:是特殊部位的脑损伤,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损伤。其临床特点是(1)昏迷程度深,持续时间长。(2)早期持续严重生命体征紊乱。(3)瞳孔变化和眼征多样。(4) 四肢肌张力增高、去大脑强直(5)并发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

  三、急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

  不论那一种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即先有头部受伤和原发性脑损伤症状,继而持续颅内出血和血肿形成,持续脑受压和局部激惹症状,最后发生脑疝,但各个部位血肿又有各自特点。

  1.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急性幕上血肿最常见,表现特点:(1)意识障碍有中间清醒期:因脑实质损伤较轻,故多数原发性昏迷时间很短,在血肿形成以前意识恢复清醒或好转,一段时间后血肿形成并逐渐扩大,引起颅内压增高并导致脑疝,病人再度持续昏迷,两次昏迷之间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这是硬膜外血肿典型的意识变化。 (2)生命体征改变:如血压升高、脉搏宏大、呼吸深慢等急性颅内压增高的生命体征改变。 (3)小脑幕切迹疝:患侧瞳孔变化和对侧肢体瘫痪等。

  2.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脑实质损伤较重,原发性怀念迷时间长,中间清醒期不明显。较早地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症状。

  3.急性脑内血肿  脑实质损伤重,昏迷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变化快,容易引起脑疝。如血肿累及重要功能区,神经系统体征明显。

  四、脑损伤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五、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措施

  (一)现场急救措施

  1.防治窒息  尽快掏出口腔和咽部的血块及呕吐物,置病人于侧卧位,头后仰托起下颌;有舌后坠者,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2.妥善处理伤口 头皮裂伤和撕脱伤者,立即加压包扎止血;开放性颅脑损伤者,在外露的脑组织周围置纱布卷,再覆盖干纱布适当包扎;遵医嘱尽早使用抗生素和TAT预防感染。

  3.抗休克  一般闭合性颅脑损伤(除小儿外)不致有严重的休克。一旦出现休克征象,应考虑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如多发性骨折、内脏破裂等。立即置病人于平卧位,保暖、补充血容量,并协助查找原因。

  4.做好护理记录  记录受伤经过、检查所见、急救处理经过以及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等演变过程,供进一步处理时参考。

  (二)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  是最重要的病情观察指标,可通过对语言刺激反应、对痛刺激反应、生理反射、大小便控制和配合检查等五个方面的过程,或通过睁眼、语言和运动三个方面的反应来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意识障碍的程度可视为脑损伤的轻重;意识障碍出现的早晚和有无继续加重,可作为区别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依据。

  2.生命体征  伤后可出现持续的生命体征紊乱。(1)体温:伤后初期可有中度发热,为吸收热,体温过低或中枢性高热为间脑或脑干损伤。 (2)呼吸:注意呼吸节律、深浅,有无呼吸缓慢、叹息样呼吸、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 (3)脉搏:注意速率、节律,有无缓慢、宏大有力或增快、细弱不整。 (4)血压:注意血压波动和脉压变化。单项指标的变化应查找原因,几项指标同时变化应警惕继发血肿导致的颅内压增高。

  3.神经系统体征  具有定位意义。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怀疑继发性颅内血肿。 (1) 在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神经系统体征。(2)除原有体征外又出现新的体征。 (3)原有体征逐步加重。神经系统的体征多样,应重点掌握瞳孔和锥体束征的观察。

  ①瞳孔变化:有重要临床意义。常见以下变化:Ⅰ:双侧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伴有中枢性高热、深昏迷,为脑桥损伤表现。Ⅱ: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或去大脑强直,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终前征象。Ⅲ:双侧瞳孔大小多变、光反射消失,伴眼球分离或异位,多为中脑损伤表现。Ⅳ:伤后立即出现一侧瞳孔散大,见于视神经、虹膜及动眼神经损伤。Ⅴ:伤后一侧瞳孔先有缩小,继之散大,伴意识障碍加重,位小脑幕切迹疝征象。

  ②锥体束征:对比检查双侧的肌力、肌张力、感觉和病理反射,常见以下情况:Ⅰ:单侧瘫痪,在排除骨折、脱位和软组织损伤后,应考虑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损伤。Ⅱ:伤后立即出现一侧上下肢瘫痪,且相对稳定,多为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广泛损伤。Ⅲ:交叉性瘫痪,即一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为脑干损伤的表现。Ⅳ:在伤后一段时间出现一侧肢体瘫痪,且进行性加重,应考虑幕上血肿引起小脑幕切迹疝。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