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南宋本草的发展研究

  一、南宋本草的发展系统

  在综合现有南宋本草著作的基础上,本文按时代先后及各本草著作之间的关系制成“南宋本草发展系统图”(略)。

  从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整个南宋本草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大观本草》)《本草衍义》,当然,这两本书中《大观本草》又是最重要的。

  宋室南迁之后,大规模地编修本草的势头顿时减弱。南宋初年,还有一次规模不大的官方主持编修本草的举动,其结果是编成了《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绍兴本草》)。这是南宋唯一的一部在《大观本草》基础上增补而成的药书。该书的编书方式仍保持了北宋官修本草的余韵。也许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该书在历史上很少流传。除了几部书志之外,只有极个别的南宋本草书提到《绍兴本草》,还没有见到任何一部本草书引用过其内容。由此可见,《绍兴本草》并没有对南宋本草及其以后的本草发展产生任何实际的促进作用。

  《大观本草》中药学内容之丰富,在宋代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但由于该书卷帙浩繁,良莠毕集,给临床医生使用该书带来了相当多的麻烦,因此,将《大观本草》加以删节改编,撮取其精要,成为南宋本草著作编写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不过这些本草著作又可分成删繁式和撮要式两大类型。所谓“删繁式”即保留大观本草的主体内容,不改变其原书风格,只是删一些繁杂的资料。这样的小打小闹只不过是使原来厚厚的《大观本草》稍微变得薄一些而已,谈不上对本草的发展有什么实质性的裨益。诸如郑樵的《新编类要图注本草》就是属于这一类型。

  所谓“撮要式”,就是从《大观本草》中精选出少数最有实用价值的药物和相关的内容,按新的结构进行编写。毫无疑问,这类本草著作是最受临床医家欢迎的,其代表作有《纂类本草》、《本草集议》和《宝庆本草》。

  南宋时期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本草著作,我们姑且称为“方书附见本草要略”。它们的特点是与某一方书同时刊行,所选药物均取自该方书,其目的是专一为该书服务,使人们在使用该方书时不会因对其中的药物不熟悉而引起某些困难。由于这些药物资料是作为方书的附加注解部分,因此它们往往没有专门的书名,一般也下单独刊行(见图中最右边的一类著作)。

  以上就是南宋本草发展的主要脉络。在此系统之外还有几本药书(如《履巉岩本草》、《本草正经》等,),也都各有特色。

  二、南宋主要本草著作述略

  在粗略地勾画了南宋本草发展轨迹之后,有必要将这一时期出现的本要本草作——简介,(以下重点介绍了16种南宋本草,文长下录)

  三、方书附见本草要略

  医方书中设有药学内容专章,这在中医文献中早有先例,如《干金要方》、《千金翼方》、《医心方》等。但在南宋,开始盛行一类“方书附见本草要略”。所谓“方书附见本草要略”,是指这样一类本草文献:它们附属某一特定的方书,只限于解说该方书中使用的药物,此类本草文献在北宋时已经可以见到,但南宋时,“方书附见本草要略”更为多见。今择其要,按年代为序介绍如下:(以下重点介绍了10种此类本草,文长不录)

  四、南宋本草发展的新成就

  金元本草发展的成就在于建立中药药性理论的新体系。南宋本草的发展虽然没有金元时期那样引人注目,但也有如下几方面的新成就:

  1.本草书籍编写方式的改进:

  北宋以前的主流本草,其编写方式是迭加式的,即后人的知识总是缀于前人的知识之后。试以《证类本草》为例,其序例;则《神农本草经》总论条文为核心,不断地补充后人的有关论说。各论也是如此,每一个药物总是以《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的记载为基础,再按时代的先后将有关论说缀于其未。这种编写方式对了解自古以来药学知识的发展脉络自然是十分有用的,但随着药学知识的急剧增加,又出现了不利于临床实用的弊病。

  南宋在本草书籍的编写方式上有很大的改进。本草书前的序例开始向总论的形式演进。在这一点上来说,《纂类本草》开风气之先。它不受各家的序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的限制,而是以药学知识为单元,归纳与此有关的理论内容。《宝庆本草》等书的总论编写方式深受其影响。各论的编写方式的改革是设立归纳各药内容的项目,这一点也是《纂类本草》的创始。在《纂类本草》中,名、体、性、用是最早的用于归纳药物知识的项目。有了药物知识的分项,读者查找有关内容就更方便了。从此以后,许多药物书籍仿效这种分项说药法,如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将每一味药物分成24项、《本草纲目》则分作8项等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现代的药学书籍一般都有总论和各论。总论按学术体系分设标题,进行解说。各论则在每一个药名之后,分成数个项目,介绍药物各方面的知识。追根探源,在中国,这种编写药书的方式出现在南宋时期。

  2.药性功效的考订:

  从《神农本草经》到《证类本草》,经过干余年积累,本草书中有关药物的性味功能记载越来越多在同一药物条下,可能记载多种性味,甚至是相反的性味。与此同时,本草书中仍有些药物缺乏性味的记载。有些药物在某个时期可能被认为是好药,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药物很可能就没有人喜欢使用它了。可是,中国多数的本草书只记载某些药物“走红”时候的功效,而不去记载它们在何时变得无人间津。《绍兴本草》序中批评北宋某些本草书“备录诸家异同,亦不能断其是非”指的就是本草书越来越繁杂混乱的局面。毫无疑问,这对药学的发展来说,显然是不利的。

  在南宋的本草著作中,考订药物的性味功效最多的是《绍兴本草》和《主庆本草》。(举例从略)南宋本草学家的以上工作,在宋以前很少有人涉足。与此同时的金代及金元之际的本草学家虽然在建立药理学体系、确定常用药物的归经、升降浮沉和气味的阴阳厚薄等方面卓有成效,但在探讨单味药的性味功效方面却没有南宋本草学家那样深入。

  3.新药的补充

  自《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之后,直到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国本草书中的新药增长速明显减慢。在现知的金元时期的本草著作里,很少见有新药的记载。但在南宋地区,相对而言,出现了较多的新药。这些新药大多是南方所产,或由外域引进。例如:

  《绍兴本草》残卷中有六味新增药品:银杏、炉甘石、香菜、胡罗卜、豌豆、锡蔺脂;

  《履巉岩本草》记载的草药至少有20多味属于新药。其中有人参苗、千年润、虎耳草、醉鱼草、曼陀罗等等。

  《宝庆本草》残卷中的“新增”品计有13味,它们是:草乌头、佛耳草、沥青、柏枝、丁香皮、紫梢花、鹿角霜、麋茸、蛤粉、草果、隔年莲蓬、青皮、罌粟壳。此外新分条中提到的秋石,有关药条下提到的蕃油(大枫子油)、樟脑等,实际上也是新药。樟脑在《宝庆本草》中附件于龙脑香条下。陈衍载:“外有樟脑,味俭而性热,气烈而色暗,仅能去蚤虱,别无功用。”但在洪遵《集验方》(1170年)中樟脑已用于治干癣。南宋官药局常有人用樟脑充片脑,这说明当时樟脑已比较常见易得。大枫子油是南宋时从东南亚引进的,被作为治疗麻风的一味重要的新药。

  此外,在南宋的医方书和笔记、小说中,还可见有一些新药(包括外来药)的出现。部分老药也有了新的用途,如香薷治暑、山楂消食等。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执业-高效定制班

2024年新课

39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