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捧着中医药这个金饭碗要饭

  曾经,“金饭碗”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曾经,为了能够手捧“金饭碗”,人们不惜四处奔波,不惜痛花血本;如今,职场规则在社会大环境下悄悄变化着,“金饭碗”也由集百千宠爱于一身变得逐渐失宠,金饭碗不再像金子一样性质稳定,不再成为求职者百般追捧的目标。而那些曾经的幸运儿们,却面对着环境的变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金饭碗?人们为此争论不休:工作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赚钱,千选万选,一定要选个好职业!专家告诫大家:投资哪行,都不如职业投资来得实惠。好的职业就像不动产投资,属于稀缺资源,只会增值、很少贬值。一句话,职业更需要投资理财!但该从哪行入手?

  如果有人告诉你,选中医药行业作为你的职业选择吧,你一定会嗤之以鼻。因为那么多正在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都在悄悄“转行”,似乎,中医药正在成为“古董”;似乎,中医药在市场竞争中正悄悄退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看着金饭碗却不认识金饭碗?又是什么让我们捧着金饭碗要饭呢?

  文化的流失中医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医药典藏之丰富、内容之精深在祖国医学的丰富宝藏中无出其右。然而,当西方世界观在中国长驱直入后,中医药以无可挽回的趋势迅速萎缩凋亡,以至中医药需要向联合国申请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传说近来广为流传。

  纵观当代中国经济,没有哪个行业比中医药背负着更多的民族责任,也没有哪个行业比中医药更真切地感受到对中华文化流失的切肤之痛。当欧美现代化的烙印在中国各行各业逐渐加深,深到可以根除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程度时,只有中医药因其骨子里的民族性而无法被欧美文化同化。因此,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中医药头上。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由于文化的逐渐流失,中医药学并没有按照自身规律得到充分的发展,虽然在一部分分支学科上呈现着轰轰烈烈、繁荣热闹的景象,但在学科本质上,“继承、发展、提高”三步战略的第一步都没能得到有效落实。中医药在日渐萎缩,人才的萎缩导致了文化传承的割裂。承担着责任却又视其消亡而无能为力,切肤之痛莫过于此。

  复兴中医药,这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何种复兴才是真正的振兴?实践证明,阻碍中医药产业化的巨石不是西医,而是菲薄中医药的医疗观,是对西医及其医疗手段的盲目崇拜,是文化的流失。文化的流失导致对中医药这个金饭碗的漠视,在高喊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中医药的有形资产却在悄悄流失。

  中医药产业之痛有两个例子到现在都是中医药界人士心中的痛。

  青蒿素是我国惟一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用药目录的药物。从1978年我国向世界公布青蒿素研制成功至今,20多年过去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使数以千万计的疟疾病人免于死亡。但它从诞生到今天,却一直是国外大药厂的摇钱树!当时中国既没有专利概念,也没有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不但在学术杂志上,而且在国际大会上多次详尽地公布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药效、临床等资料。国际医药界在公认青蒿素成就的同时争相效仿,没几年,外国同类产品陆续问世。据统计,青蒿素类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每年大约15亿美元,而中国产品的市场占有量还不到1%。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另一个是关于含马兜铃酸成分的“关木通”等中药材导致肾损害的结论,国外早在几年前就已做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此类中药材和中成药基本上是被禁止的,这在医药行业已是旧闻,中医药因此在国际上一度陷入困境。

  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医药产品的关税将降至5.5%-6.5%,我国医药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对外国的药品提供专利保护,西药仿制、生产受到限制,以仿制药品生产为主的中国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除遇到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法规障碍、观念冲突等阻碍,同时还受到来自国外植物药产品的强大竞争。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国外大型制药企业集团以其先进工艺、严格管理、雄厚资本抢占中药市场,而且随着关税的降低,中药产品的国内市场将受到更为严重的挤压,加之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不健全和保护意识淡薄,中药的宝贵财富正在流失。造成当前中医药领域保护不力的三大问题:一是思想窒息,技术萎缩,忽视对中医经典著作、学术经验、单方秘方乃至中医思想的研究。二是阵地缩小、人才外流,大量中医师和针灸师出国或流向西医。三是学术贱卖,被人轻视。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大肆取用中医药配方、技术、学术经验,部分中药厂家在利益驱动下,主动向外国人提供配方、工艺。

  谁在主导全球400亿美元的中药市场数据表明,全球市场上每年高达400亿美元的中医药交易额中,中国仅占到6%~8%,日、韩则占到50%以上。而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国内90%的中医药专利申请都来自国外企业。国内的优秀产品被国外企业抢注专利,而痛失市场,无疑是目前国内中药企业“不能承受之痛”。有数据显示,我国拥有1万多种中药资源和4000多种中药制剂。然而,目前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外国公司在海外申请了专利,我国中药专利在国外申请只有近千项,而外国在我国申请的此类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日本210个汉方药制剂,处方都来自中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产业都获得了迅猛发展,各行业都出现了过百亿的旗舰式企业,形成行业领袖,引领本行业发展;形成自身行业的经济模式,发展逻辑极其清晰,企业或行业自身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形成了良性的产业生态系统。相反,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以下现状:对市场敏感,但规模普遍偏小的国内药企难以独自应对跨国药企的挑战。

  首先,整体产业规模不大,2004年全行业销售900亿元,超过10亿产值的企业已经寥若晨星;其次,慢、散、乱、小、层次低;三是战略迷茫,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没有形成中医药产业发展的DNA模式,很多企业在第一个产品成为明星并完成原始积累后,80%以上第二个产品是失败的。

  企业在市场模式及产品创新上陷入极大困惑,甚至是掉入泥潭。中医药行业目前的明星不是企业明星而是产品明星,一旦产品进入衰退期,企业随之衰退。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中医药企业,除同仁堂靠历史的血脉延伸之外,都没有走出生死线,虽然统计上来看整体产业有900亿人民币之多,如果以2000家中医药企业的数量来看,每家不足1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在现代经济格局下根本不具有竞争意义,也难以吸引到优秀的研发人才为企业效力。

  与中国企业不同的是,一些跨国药企已经开始不断利用合作、购并等方式,“抢夺”我国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据悉,在美国的中药专利申请中,日本已经占到近一半,而中国却几乎没有。显而易见,积极熟悉相关法律,防止知识产权外泄,是维护中国中药地位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我们捧着金饭碗掉进了深渊中医药是否有前途,是否值得做?如果值得做,是不是因为没有的企业家!是不是进入中医药产业的都是三流四流的企业家?若以上两个原因都不是,中医药产业的死穴在哪里?中医药企业都在偶然性上艰难运行,始终没有触及到中医药产业的必然性,没有进入企业运行的良性循环。中医药企业不走出生死线,产业不走出生死线,中医药何以走出生死?无数企业家被困,无数捧着金饭碗的人百思不得其解。那么,看看我们是怎么捧着金饭碗掉进深渊的吧。

  一、是整体缺乏自信,失去自我,一切政策、市场认知、产业模式、创新方向都以西方标准衡量自身,削足适履,刻舟求剑,全方位扭曲了中医药。本质上在开龚自珍所谈的“病梅馆”。

  二、是没有按中医药自身规律与特点找到中医药产业化之道。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中医药产业难免以指为月,学步邯郸:现代西方制药产业模式束缚我们的思维模式。中医药企业大都在此思维范式下,指导企业所有工作如创新、市场方式等。

  西方制药企业发展的逻辑前提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医与药是可以分离的。无论是诊断、治疗和制药都以标准化为前提,他们走的路子是创新(先动物后人体)、生产、医院销售、医生工作。产业化本身也是以标准化为前提,而中医药是以辨证施治为前提,是以哲学和医学感悟深度为前提,它是以个性化为前提,医药是不能分家的。中医药产业化过程中,如果不能包容甚至彰显这种个性化,则永远不能回归真理,不能道法自然与天地同行,想做大产业肯定是白日做梦。

  三、在创新上没有自信,不是遵循中医药规律和特点,而是按照西方医学标准研发,导致很多创新产品不伦不类。中医药本身是以文化为核心,而不是以技术作为标准,而其它所有行业都是以技术作为衡量尺度,而不是以文化作为衡量尺度。比如汽车、电脑,其工作原理中国和外国都是一样的。全世界所有物品中西方都可以统一标准,唯有中西医药,从某种角度说,是水火不容。中医药的困惑、难题,就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了观念的水火不容,进而导致企业在市场拓展和新产品开发上的混乱和迷茫。我们曾为中药现代化这一模糊概念付出惨痛代价。我们花费数十亿元人民币,若干年时间去寻找有效成分,其结果是丧失中医药特色!

  四、在市场运作上,模式摹仿处方药的销售和OTC的模式,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惨痛代价。西医对中药的偏见是不用我多说的,OTC的方式本质也是一条医药分家的道路,当患者感到中药疗效不如西药时(以西药标准),患者又处在西医观念的包围之中。OTC市场怎能做大。

  五、市场基础及市场环境都对中医不利,只对西医有利。中医药的市场开拓可以说是在一条充满偏见、歧视、嘲弄、误解、反对的道路上跋涉的。在中医药行业创业的企业家们哪个不是伤痕累累,哪个不是用有限的利润投入到西医的论证认可中,是在花钱买一些可怜的认可和尊严。中国改革开放后,创业者们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而中医药行业的企业家付出的代价更多。因为他们是在一个意见不统一、没有方向的道路上探索。中医药的市场开拓往往被逼到死角,只能用边缘化的手段开拓市场。若只从技术及西医标准的疗效要求去开拓市场,不用中医自身文化去培育市场,不把中医的优势展现出来,等于是舍本逐末,适得其反。

  中国的医药营销发展史,本质上可以说是中医药及保健品界带动的。这里高手如云,但大多数都纷纷折腰转行。到其它行业后,很多营销专家又再创辉煌。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医药的市场模式特点不能把握,难有回天之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六、中医药企业家大都是边缘化心态、弱势心态甚至是自卑心态,甚至更多的是迷茫心态。这种心态来自市场的艰难,来自于西医的强大;来自行业主管的歧视和偏见;来自中西医之争及中医自身之争导致的对创新无所适从的迷茫;来自于偶然的成功与必然性把握不住导致的必然失败之间的悖论。很多企业家陷入东方与西方、科学与文化、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等等概念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人生失去自我,企业失去方向,哪一个行业像中医药产业这样思维混乱,真是三生不幸做中医药。

  因为这种心态,许多中医药企业和企业家半道转行,不能坚忍不拔地探索符合中医药之道的产业化之路。而坚持下来的企业和企业家是在顶着巨大压力的状态下工作。一方面响应国家振兴中医药的号召,另一方面又遭受歧视。一方面保留传统,一方面又要将就和适应科学。

  因为这种心态,中医药在产业化过程中挂碍太多,总有恐惧,总有颠倒梦想。想进入主流,想被西方科学承认,因而急切地把西医西药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把西医西药产业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挂碍太多导致彷徨、踌躇,走了太多的弯路。为了找到一个单一成分花掉几千万,为了走FDA这条路扔掉上亿资金……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国家号召发展中医药与企业家不知如何开拓市场之间形成了难解的悖论。企业家大部分在做观念的奴隶,有谁从奴隶到将军了走出黑暗中医药突围的核心是中医药产业的突围。中医药目前不强大,不是中医药本身不强大,而是中医药产业不强大。产业强大了,就是主流,就是标准。唯有产业化才能最大限度彰显中医药的疗效优势,才能有足够的资金再投入,使中医药产业不断强大。唯有产业化才能让有偏见的人改变观点,才能让更多的人相信中医药。

  没有自信心就永远不可能强大。没有民族自信,中医药只能成为西方医学思想的附庸,永远无法发挥中医药的潜能;没有民族自信,就会导致对中医药评价的失误,导致产业化、现代化道路选择的踌躇;没有民族自信,就缺少自主承当精神,就会陷入西方思维范式的旋涡不能自拔,不断自责责他,用西方医学的软刀子进行自杀式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首先应该是民族自信心的重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

  其次是坚持中医药之道。走医药一体的产业道路,思想归零,顿悟得道。中医药之道就是中医药的自身规律。解绑去缚,抽钉拔楔,抛掉所有包袱。目前,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注意遵循中医药之道:一是用中医药哲学指导创新。坚持创新不是按西医标准而是中医自身标准,疗效就是真理;创新路径不仅仅是动物试验、临床验证,而是根据临床有效的经验方进行药物开发。二是要走医药一体的道路。过去把中药单独作为一个制造业来发展,实际上是对中医药的阉割。中医药本质上是一个服务产业,只有走医药一体化的道路才能暗合中医药之道,重塑中医药产业的雄风。

  中医药是我国最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体系,应该作为国家政治文化的典型来对待。必须从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中医师资格认定和执业要求、师徒传承制度、中医药业务、中医药标准、医疗纠纷等方面,加强中医药特殊保护的法律建设;中医教育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中医科研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彻底摆脱“唯科学化”的束缚,在发扬中医优秀思想、推广中医优秀技术上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保护中医特色、优势,要对中医体系进行正本清源、继承发展式的研究。此外,还要以确保疗效作为中医保护的基础,启动中医药特殊保护的国家工程。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4年新课

39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