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试论《内经》整体观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关系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技能全能包> 搞分秘籍>

  现代医学模式突破了单一生物医学的狭隘眼界,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和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相比更强调人的整体性。从中医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早在《内经》时代已经具有了现代医学模式的雏形,试分析如下。

  1.《内经》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说明人的形体、脏腑、经脉、气穴、溪谷既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又互相联系,内外相应,六合会通。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各脏腑的疾病通过经络的联系互为因果,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传统的生物医学则从微观、具体的方面入手,强调在解剖结构的不同层次上对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进行比较精确和细致的分析研究,虽然论证相当严谨、缜密,但是对整体认识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强调了人的整体性,以及人和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

  2.《内经》中反映社会和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

  早在二千多年前,医学家已经注意到人类社会形成以后,多种因素会对人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当今之世不然,忧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在当时已经认识到社会的不稳定,过分的疲劳及违背自然规律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或加重。同时还注意到当时的统治阶级过分讲究饮食而导致疾病,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

  另外心理因素也会对机体产生影响,“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灵枢·本神》)表示过度的恐惧、惊慌、思虑、悲哀以及过度的兴奋,都会造成机体的损害,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这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强调的生物、心理、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生物学变量的内在机理,从而造成机体病变的这种观点有其相似之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内经》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早在《内经》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可以引起许多疾病。“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而且四季的转换也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疾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此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天时气候因素。“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素问·五常政大论》)“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散俞……夏刺络俞……秋刺皮肤……冬刺俞窍于分理……”(《素问·诊要经终论》)《内经》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医学所接受。

  4.《内经》重视人体的预防与保健

  《内经》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胟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在上文中提到了两点:其一是对外界环境的“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其二是人体本身要做到“恬胟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原则。这虽然带有一定的消极性,但在《内经》时代已经从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联系起来分析、探求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确是难能可贵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提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更是从生活方式上指导人们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适度。这和现代医学模式重视预防与保健是相一致的。

  综上所述,说明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早就认识到疾病的产生与社会、环境、心理都有密切的联系。“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是告诫人们要注意未雨绸缪,预防为主,这都和现代医学有着相似之处。因此我们中医工作者应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新课

42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