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自拟柴贝芷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220例分析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技能全能包> 搞分秘籍>

  笔者自1995年以来,以自拟柴贝芷胡汤加减治疗急慢性胆囊炎220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20例中,男102例,女118例。年龄21~71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30年,其中3个月内92例;3个月~1年86例;1年以上42例。临床主要症状以右上腹疼痛为主,部分放射至同侧肩背部,伴上腹胀痛,口苦,纳差,恶心欲吐,恶寒发热,便秘或便腻不爽,肝区触压痛明显,超声检查证实为胆囊炎,其中伴胆结石63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220例均内服加减柴贝芷胡汤,每日1剂,两次水煎服。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茯苓10g,青、陈皮各10g,白芷10g,玄胡10g,大贝母10g,赤、白芍各15g,郁金10g,金钱草15~30g,干姜6g,威灵仙15g,甘草6g.治疗期间忌食油腻、生、冷、辛辣食物,保持良好情绪,注意调适寒温。

  1.3 疗效观察疗效标准:疼痛消失,无不适症状,B超检查胆壁光滑为治愈;疼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减轻或消失为好转;症状或体征均无明显改变为无效。

  2.结果

  治愈154例,好转66例。服药剂数6~9剂82例,9~21剂76例,21剂以上62例。

  3.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32岁,工人,2003年10月4日初诊。因脘胁胀痛不适15天来我院就诊。患者15天来,上腹胀痛不适,右胁疼痛时放射至同侧肩背,在附近诊所拟诊“胆囊炎”,给予静滴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654-2,口服金胆片,治疗1周,症状稍减,2日前因同事聚饮,诸症发作。刻下症:脘胁疼痛,左肩背痛,口干口苦,腹胀,恶心,嘈杂,纳减,溲黄,大便头干尾腻,舌苔黄腻,脉弦。右上腹压痛明显,B超:胆囊壁增厚,水肿,提示胆囊炎。中医诊为胁痛:肝胆湿热,木火犯胃,胆胃不和。治疗宜清肝利胆,和胃止痛,柴贝芷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茯苓15g,青、陈皮各10g,大贝母10g,白芷10g,赤芍20g,玄胡20g,金钱草30g,生大黄10g,甘草6g,生姜3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3日后复诊,症情大减,遂给予原方3剂巩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例2,患者,女,42岁,农民,2004年12月6日来诊,上腹胀月余,在当地卫生院诊为“胃病”,给予服吗丁啉、斯达舒等药无效。刻诊:脘胁痛胀,嗳气,叹息,神倦,纳呆,不能进冷食,便溏,舌淡,苔薄,脉弦细。上腹部压痛,莫氏征阳性。B超:胆囊壁毛糙,提示“胆囊炎”。中医诊断:肝(胆)气滞,土虚木贼。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柴贝芷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茯苓15g,青、陈皮各10g,大贝母10g,白芷6g,玄胡10g,金钱草20g,党参15g,白术、芍药10g,干姜6g,香附子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5日后复诊,告其症已去大半。继之调治15天,胆囊炎至今未发。

  4.讨论

  胆附于肝,位于右胁,乃中清之府,贮存排泄胆汁,以助脾胃运化。胆汁贮泄赖于肝之疏泄。情志变化,饮酒过度,过食油腻肥甘,或受寒凉,易致肝胆疏泄失常,使肝胃升降失司,中焦之气失和,运化不健。故胆囊炎病在肝胆,位于右胁,涉及脾胃,或见胃脘症。治宜清肝利胆,理气和胃。柴贝芷胡方中,柴胡、黄芩疏肝胆之气,清胆肝之热,芍药缓急止痛,大贝母、白芷、玄胡清解肝胆郁热,理气和血止痛,为笔者治疗中焦痛证之验药;制半夏、茯苓、青陈皮健脾和胃降浊;佐干姜一则辛开苦降,以平内扰之胆热之气,二则寒中有温,温中暖脾,俾防寒凉过甚而损脾胃;金钱草清肝利胆排石,大黄逐腑清热使浊气得下;用生姜、大枣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胆,清解和胃之功。用于临床,屡试不爽。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新课

42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