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瘘术前护理:
1.选择非惯用侧手臂备用作内瘘。
2.保护该侧血管避免动、静脉穿刺。
3.保护该侧手臂皮肤勿破损,并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术后感染。
手术后的护理:
1.术侧手臂应适当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每天检查内瘘口是否通畅,在静脉如触及震颤、听到血管杂音就表示瘘管通畅,否则应怀疑有血栓形成,应立刻与医生联系并及时处理。
3.术后督促患者服用潘生丁或阿斯匹林以防血栓形成阻塞瘘管,术后1——2天可压迫作瘘的前臂,每次3——5分钟左右,然后松开,反复多次以促进静脉血管的扩张。
4.包扎伤口的敷料不可过紧,衣袖要宽松,避免吻合口及该侧手臂不慎受压,禁止在该侧作输液、输血和测量血压等。
5.内瘘的成熟,取决于自身血管条件及手术情况,若静脉扩张、管壁肥厚、有动脉震颤或搏动则表示内瘘已成熟,一般4——8周可使用,至少应在2——3周方可使用。在此之前应采用双静脉穿刺、暂时性血管通路或腹膜透析过渡。当然,早期的使用更需要加倍的谨慎,否则可能会损伤内瘘,导致并发症出现。
内瘘的正确使用及技巧
1.通常新的瘘管管壁薄而脆,最初几次穿刺很容易引起皮下血肿而影响下一次穿刺,因此最好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穿刺时应谨慎,仔细摸清血管走行的方向据吻合口较远处进针,应尽量做到一次成功。透析结束后拔针时,按压穿刺点力度要适宜,不可过重,压迫位置应在血管进针处,而不是皮肤进针处,以免形成皮下血肿。并嘱患者将手臂抬高,减少静脉回流阻力,加快止血。
2.经过一段时间正确的使用后,仍不可掉以轻心,每次穿刺前应观察瘘管有无炎症、感染、狭窄及动脉瘤等并发症,并触摸吻合口有无震颤,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之后,摸清所要穿刺的血管管壁的薄厚、弹性、深浅及走向,对于血管暴露不清者,可于血管上方扎止血带,但时间易短,也可先行热敷使静脉充盈。
3.在选择穿刺点时应注意:a.作内瘘穿刺时,动脉应从远离吻合口处开始选择穿刺点逐渐移向吻合口(但至少据吻合口2厘米);静脉应向心方向穿刺。这样由于整条动脉化的静脉血管均等使用而充分扩张,避免了在一点重复穿刺而造成该处血管扩张,弹性减弱,硬结节疤痕形成,有的甚至形成动脉瘤,且易渗血,而该点以外的血管变得狭窄。可是经常更换穿刺点,患者常常因为疼痛而不愿接受,所以需要耐心向患者解释,将整条血管扩张会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从而取得患者的配合。b.静脉穿刺点距离动脉穿刺点一般应在8厘米以上,最好不在同一条血管,以减少再循环,提高透析效果。c.不要在动脉瘤处直接穿刺。也有的医院把假性动脉瘤作为动脉直接穿刺透析用,血流量可达160-200毫升/分钟,这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肱动脉应避免穿出动脉瘤,瘤体破裂会导致大出血,以至给治疗带来困难。
4.穿刺失败后的护理:当动脉穿刺失败后,在原动脉穿刺点以下再穿刺(避开血肿),如出现血肿,且不适合在此瘘管再穿刺,可将该静脉作动脉(血流量充足的情况下),另择静脉穿刺继续透析;当静脉穿刺失败时,在原静脉穿刺点以上再穿刺(避开血肿)或另择静脉穿刺。
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出现
如:血流量不足、血栓形成、窃血综合征、感染、动脉瘤、高输出量心力衰竭、肿胀手综合征等。如出现任何一种并发症应及早通知医生并给予处理。其中与护理不当有关的并发症有:
1.感染:原因 a.操作者无菌观念不强,穿刺针污染或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b.压迫不当致周围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形成。处理:立即停止使用内瘘,局部用酒精湿敷,严重者全身应用抗生素。
2.动脉瘤:原因a.反复同一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受损,弹性减弱。b.穿刺技术差,血液反复外渗,形成血肿。c.过早使用新瘘。处理:较小的动脉瘤,可用弹性绷带轻压并保护,禁止穿刺动脉瘤部位,若动脉瘤逐渐扩大有破裂的危险时,应给予手术切除。
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及护理
1.应教会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监测瘘管吻合口有无震颤,发现瘘管疼痛、出血,感染及震颤消失应立即来院诊治。
2.嘱患者衣袖应宽松、瘘侧手臂勿负重、受压。在冬季建议家属在患者的毛衣和棉衣袖(瘘侧)下方加拉链,便于透析时穿刺及保暖。嘱患者透析前清洁瘘侧皮肤,透析后穿刺部位勿接触水,以免感染及出血。嘱患者在透析24-48小时后局部适当行湿热敷或擦喜疗妥等,促进血液循环、渗血吸收、组织再生。
3.透析结束后,嘱患者于15—30后打开压迫纸卷或减轻压迫,压迫时间过久易造成内瘘管闭合,这个压迫时间应因人而异,有的患者15分钟就已止血,而有的患者需要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原则上以止住血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压迫为目的。
小儿推拿保健师
¥3980起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