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据《2012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2009 年胰腺癌占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 7 位和第 6 位。您如何看待我国胰腺癌的防控形势?
潘宏铭教授:胰腺癌的发病率上升比较快,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较 20 年前大幅升高,每年新增病例约为 5 万~6 万例,且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胰腺癌的发病高峰期由 10 年前的 60 岁左右提前至现在的 40 岁左右。
主要原因近 30 年来的改革开放制度,经济形式发展比较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我国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在肉食在居民膳食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酒精和烟草消费人群增多。
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胰腺癌的发病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比较高,而且糖尿病人中患胰腺癌的几率也比较高。另外急性胰腺炎转化成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胰腺癌的发生率也会增高。
总得来说,我国胰腺癌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应当引起我国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要关注胰腺癌高危人群的随访和筛查,大型三甲医院必须建立高素质的与国际接轨的胰腺癌诊治团队,推动胰腺癌诊治的规范化。
提问:国内外研究表明,大约 60% 的胰腺癌患者在确定诊断时已发现远处转移,25% 患者为局部晚期,不能行根治性切除术。对于“癌中之王”胰腺癌来说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您认为如何才能做到胰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期预防”?
潘宏铭教授:胰腺癌有“癌中之王”说法在于,胰腺癌能切除者不足 10%,一旦确诊,不手术者,70% 患者的生存期不超过 6 个月,即使手术,术后 5 年生存率小于 5-10%,因此,医务人员公认胰腺癌是治疗手段少、预后最差的肿瘤。
目前胰腺癌缺少一个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因为发现的太迟,那么如何做到早发现呢?关键是要确定哪些人群是高危人群。
第一是老年,男性,肥胖者,或年龄大于 40 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者。医生通常检查胆囊、胃镜,但往往想不到胰腺。我的病人始终感觉上腹部不舒服,到医院吃胃药和消炎药都没用,最后在我院做了胰腺的薄层磁共振增强才发现。
第二就是有胰腺癌有家族史者(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胰腺癌),家里的成员要高度重视;
第三个就是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 ,更加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四是慢性胰腺炎,在小部分病人中是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第五是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者;
第六是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
第七是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人群。比如有的农民工同志生活压力比较大,工作当中接触了一些化学物质,这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高危人群定下来以后我们就要针对这些人群进行筛查。筛查 CA19-9,尽管 CA19-9 升高不一定是胰腺癌,但是它是相对特异的,至少对进一步检查有提示意义,而且成本也比较低。CA19-9 高要排除胆管、胆道的炎症,胰腺炎也可以有 CA199 升高。如果找到了胰腺的低密度肿块,那么我们就基本找到了问题所在,离诊断胰腺癌就比较近了,所以肿瘤指标还是比较重要的。
早预防方面,我认为要注重饮食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戒烟、戒酒、忌长期大量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品,也要避免接触一些有害化学物质,比如家里装修时释放的有害物质。
提问:我们知道胰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内科治疗,放疗等。您能否谈谈胰腺癌的内科治疗原则,临床中应该如何合理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潘宏铭教授:胰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对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及中医治疗,如果是手术过程中切除不干净也要进行放、化疗。胰腺癌的治疗原则按分期选择:
0 期和 I 期: 手术切除,如位置不好、切除困难,可行术前或术中放疗;如手术切除不彻底,肿瘤恶性程度高,应行术后化疗。如有残留,术后应行化疗和放疗。
Ⅱ期:尽量以标准手术治疗,如胰十二脂肠切除术 (Whipple 术式);术后行全身化疗;如有残留,后应行化疗和放疗。
Ⅲ期:经探查不能手术者,可进行姑息性手术,以达到明确病理性质、减症治疗的目的。术后应行化疗和放疗。
Ⅳ期:不建议手术,如梗阻性黄疽加重,可行引流或姑息性手术,以达到减症治疗的目的。
胰腺癌治疗方面不管是晚期还是术后辅助治疗,早期都以 5 氟尿嘧啶(5-FU)为主的单药化疗,对于有些病人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但总体来看氟尿嘧啶(5-FU)单药的疗效是比较差的,所以到九十年代的之后,吉西他滨上市了。
吉西他滨作为一种新的核苷酸类似物,由于其药物毒性低,副作用小,近年来已逐渐成为胰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与 5-FU 单药比较, 病人生活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也就是说 CBI(癌症行为量表)评分提高了,生存时间有一定程度的延长,但是不够明显。术后辅助治疗当中, RFS(无复发生存)也能够进一步改善。
目前吉西他滨已经成为晚期胰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药物,也是术后辅助治疗的一个关键药物。当然单药的疗效还不够,关键就是如何做到两药联合。
GEST 研究结果显示,S1 单药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不劣于 GEM 单药治疗,两者联合之后疗效有提高,但并没有比单药更好,中位生存时间虽然有提高,但是统计学没太大差异。
两药联合方案中,GEM 和白蛋白紫杉醇联合能延长中位生存时间。两药联合的副反应比单药大,对于老年有伴随疾病的患者还是建议吉西他滨单药,二线治疗方案 5-FU,S1 可以考虑。
接下来讲三药联合(FOLFIRINOX)是否可行,这个方案统计学差异是明显的,但毒副反应太大。我们曾接诊过一个浙江的病人,曾在美国最大的胰腺癌诊治中心接受治疗,进行三药联合治疗,但是毒副反应太强烈,一个疗程之后就送回来了。
三药联合的副反应效果太强,不是我们首先考虑的,所以在胰腺癌的治疗当中我们首先考虑的还是单药吉西他滨、S1.双药联合可以考虑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当然也有联合奥沙利铂,PFS 会延长一些,但其延长不是很明显。三药联用则要慎用。
胰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目前比较重要,以 5 氟尿嘧啶(5-FU)以及吉西他滨单药为首选,吉西他滨是术后辅助治疗的一个标准治疗药物,已经经过多个研究证实。
提问:随着对分子靶向治疗的关注越来越多,化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地位如何?
潘宏铭教授:胰腺癌的靶向治疗研究不少,但是吉西他滨联合厄洛替尼生存延长时间太短,尽管统计学差异,但是临床意义不是很明显,所以目前靶向药物治疗(化疗联合厄洛替尼、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化疗联合贝伐单抗等等)在胰腺癌的治疗当中没有太多的进展。
我们还需要研究胰腺癌的分子靶点、驱动基因是什么,只有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治疗,疗效才能明显的提高。
提问:今年发布的《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 年版)》对于中国的胰腺癌的规范诊治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在今年的 CSCO 大会上也有众多专家详细解读。但是我国的胰腺癌治疗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您认为目前我国的胰腺癌治疗和国际相比存在哪些差距呢?
潘宏铭教授:首先是我们国家胰腺癌专家相对不足,胰腺癌预后差,所以研究的专家就少。这是和西方发达国家最大的一个差距。多学科综合诊治的思路不能很好的落实。
第二是我们对胰腺癌的新药临床研究创新不足。很多胰腺癌研究组中没有我们中国专家参加,而不少肺癌的研究都开始由我们国家的专家牵头了。
第三是诊断技术。经超声内镜穿刺活检国内与西方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仅北上广以及我们部分三级医院开展此技术,由于应用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多,对操作医生和病理学科医生的要求很高,目前尚难作为“胰腺肿块”术前常规项目开展。另外缺乏专门诊断胰腺疾病的影像学专家。
第四是早期切除率要明显低于欧洲发达国际,因为发现太迟。欧洲胰腺癌手术切除率可达 75%,2 年生存率 40-50%,5 年生存率 15-25%,10 年生存率 5-15%,胰瘘发生率仅为 2.1%.而国内胰腺癌手术切除率只有 25% 左右,5 年生存率仅为 5-10%.
提问:近年来,胰腺癌的治疗有哪些突破性进展呢?
潘宏铭教授:近年来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CSCO 胰腺癌专家委员会编写了《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 年版)》,使大家能够有比较好的指导意见;
(2)《胰腺癌患者教育手册》的推出可以教育患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让普通大众能够更多的来关注胰腺癌;
(3)北京协和医院已着手建立我国胰腺癌数据平台,可以推动全国的胰腺癌合作诊断,为胰腺癌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平台;
(4)抗癌新药如 S1、白蛋白紫杉醇等用于晚期胰腺癌的治疗;
(5)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以及达芬奇机器人相继用于胰腺癌的手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