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相关资料如下,希望对大家复习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有帮助。
红斑狼疮为结缔组织病的一种,分为慢性盘状型、急性系统型和亚急性型。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皮肤和口腔粘膜病变为主。
临床表现为皮肤在红斑的基础上覆盖白色鳞屑,当揭去鳞屑时,可见扩大的毛孔,在鳞屑的内膜有棘刺状的角质栓;
口腔粘膜则为红斑、糜烂、出血,在唇红部可出血结痂,陈旧性病变有萎缩、角化并出现放射性条纹。
镜下所见:
上皮表面有过度角化,多为过度正角化。粒层明显,角化层可有剥脱,有时可见角质栓塞;
棘层萎缩变薄;
有时可见上皮钉突增生、伸长;
基底细胞发生液化变性,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可形成裂隙和小水疱,基底膜不清晰;
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管壁不整,血管内可见玻璃样血栓,血管周围有PAS阳性类纤维蛋白沉积,管周有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发生类纤维蛋白变性,纤维水肿、断裂;基底膜可增厚。上述病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存在,但有诊断意义。
口腔病变组织的上皮基底膜区域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形成一条翠绿色的荧光带,称为狼疮带,其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更多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考试动态、学习经验技巧,敬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口腔执业医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