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职称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临床医学检验职称 > 辅导精华 > 正文

丙酮酸激酶测定的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丙酮酸激酶测定的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是什么?为了帮助检验职称考生了解,助力检验职称考生复习,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如下:

丙酮酸激酶测定:包括荧光斑点试验和PK活性检测。

原理:

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NAD。

参考值:

正常荧光在20min内消失。(15.0±1.99)U/gHb(37℃)(ICSH推荐Blume法)。

临床意义:

PK严重缺乏者荧光60min不消失;PK中间缺乏时荧光25~60min消失。纯合子PK值在正常活性到25%以下,杂合子为正常25%~50%。

推荐阅读:

重要!检验职称《临床检验基础》10个高频考点总结!

速度掌握!检验职称血液凝固机制考点总结&练习题

以上“丙酮酸激酶测定的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信息由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希望对各位检验职称考生有所帮助,更多资讯、考试动态、辅导精华、考试经验、辅导课程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检验职称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4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