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也称为凝血或止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机制,旨在防止出血过多。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触发,主要的启动因素包括:
1. 血管损伤 当血管壁受到物理性、化学性或者生物性的损害时,暴露了内皮下的组织因子和胶原纤维等物质,这可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2. 组织因子释放 在组织损伤后,组织细胞会释放一种名为组织因子(TF)的蛋白质,与血液中的FVIIa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3. 血小板活化 当血管内皮受损时,血小板接触到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等物质会发生聚集和激活反应。活化的血小板表面提供了磷脂膜环境,有助于凝血酶生成及纤维蛋白网形成的过程。
4. 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 在某些情况下,如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时(例如玻璃、硅胶等),可以引发内源性凝血途径。此外,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和FXII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引起该途径的激活。
5. 血液循环中的其他因素 一些物质如抗凝血酶III水平下降、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或存在异常蛋白质等都可能促进血液凝固过程的发生。
这些启动因素共同作用,通过复杂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纤维蛋白网的形成,完成止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