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职称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临床医学检验职称 > 血液检验 > 正文

纤溶活性测定

检验师考点:纤溶活性测定,快来跟着小编了解一下吧!

1.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1)原理: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纠正试验:甲苯胺蓝可纠正肝素的抗凝作用,在TT延长的血浆中加入少量的甲苯胺蓝,若延长的TT明显恢复正常和缩短,表示受检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增多,否则为其他类抗凝物或是纤维蛋白原异常。

(2)临床意义:受检TT值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为延长,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和肝脏疾病等)。

2.血浆纤溶酶原测定

(1)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 activity,PLG:A)测定

1)原理:发色底物法,受检血浆中加链激酶(SK)和发色底物(S-2251),受检血浆中的PLG在SK的作用下,转变成PL,后者作用于发色底物,释出对硝基苯胺(PNA)而显色。显色的深浅与纤溶酶的水平呈正相关,通过计算求得血浆中PLG:A的含量。

2)临床意义:增高表示纤溶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减低表示纤溶活性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和先天性PLG缺乏症。PLG缺陷症:可分为CRM+型(PLG:Ag或PLG:A减低)和CRM-型(PLG:Ag和PLG:A均减低)。此外,前置胎盘、肿瘤扩散、大手术后、肝硬化、重症肝炎、门脉高压、肝切除等获得性PLG缺陷症,也存在PLG减低。

(2)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asminogen antigen,PLG:Ag)测定

1)原理:ELISA法,将纯化的兔抗人纤溶酶原抗体包被在酶标反应板上,加入受检血浆,血浆中的纤溶酶原与包被在反应板上的抗体结合,然后加入酶标记的兔抗人纤溶酶原抗体,酶标记的抗体与结合在反应板上的纤溶酶原结合,最后加入底物显色,显色的深浅与受检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呈正相关。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

2)临床意义:见PLG:A测定。

3.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剂测定

(1)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剂活性(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ctivity,t-PA:A)测定

1)原理:发色底物法。血浆优球蛋白部分含有t-PA及全部凝血因子,但不含PAI。受检血浆加入过量PLG和纤维蛋白的共价物,血浆中的t-PA吸附于纤维蛋白上,并使PLG转变成PL,PL使发色底物(S-2251)释出PNA而显色,显色的深浅与受检血浆中t-PA的含量呈正相关。所测得的A值,可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受检血浆中t-PA:A的含量。

2)临床意义

①增高:表明纤溶活性亢进,见于原发性纤溶症、继发性纤溶症如DIC等。

②减低:表明纤溶活性减弱,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动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口服避孕药、缺血性中风等。

(2)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剂抗原(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tigen,t-PA:Ag)测定

1)原理:ELISA法。将纯化的抗t-PA单克隆抗体包被在酶标反应板上,加入受检血浆,血浆中的t-PA与包被在反应板上的抗体结合,然后加入酶标记的t-PA抗体,酶标记的抗体与结合在反应板上的t-PA结合,最后加入底物显色,显色的深浅与受检血浆中t-PA的含量呈正相关。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血浆中t-PA的含量。

2)临床意义:同t-PA:A检测。

4.血浆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测定

(1)原理:血浆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活性(plasminogen antigen inhibitor activity,PAI:A)检测,发色底物法。

(2)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减低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症。根据PAI:A和PAI:Ag的检测结果,可将PAI-1缺陷分为CRM+型和CRM-型。

5.血浆α2纤溶酶抑制物测定

(1)原理:血浆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 plasmin inhibitor activity,α2 PI:A)检测,发色底物法。

(2)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恶性肿瘤、分娩后等减低见于肝病、DIC、手术后、先天性α2PI缺乏症。根据α2PI:A和α2PI:Ag检测的结果,可将α2PI缺陷分为CRM+型和CRM-型。

6.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3P)试验

(1)原理:受检血浆中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复合物,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释出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此为阳性反应结果。

(2)结果判断:正常人为阴性。

(3)临床意义:阳性见于DIC的早、中期,但在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外科大手术后、败血症、肾小球疾病、人工流产、分娩等也可出现假阳性。阴性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

7.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 products,FDP]测定

(1)原理:胶乳凝集法,于被检血清中加入FDP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当血清中FDP的浓度等于或超过5μg/ml,便与胶乳颗粒上的抗体结合,则胶乳颗粒发生凝集。根据被检血清的稀释度可计算出血清FDP的含量。

(2)临床意义:血清FDP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8.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测定

(1)原理:胶乳凝集法,被检血浆中加入标记D-二聚体单抗的胶乳颗粒悬液,如果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大于0.5mg/L时,便与胶乳颗粒上的抗体结合,胶乳颗粒则发生凝集。根据被检血浆的稀释度可计算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

(2)临床意义:在DIC时,为阳性或增高,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增高。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溶症为阳性或增高,而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此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关于临床检验技师的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检验职称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4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