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0年临床助理医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考点(血液系统疾病)”相关内容,相信参加2020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学习,在此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1)概述:ITP属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免疫调节障碍和血小板生成功能受到损害。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好发于青年女性。
(2)临床表现:主要是出血,除皮肤黏膜出血外,还有内脏出血。脾不增大。
(3)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100×109/L;体积偏大、功能正常、生存时间缩短。
2)骨髓象: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幼稚型增加。
3)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和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多数阳性。
(4)诊断
1)至少2次检验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不大或轻度肿大;
3)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
4)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5)治疗
1)慢性ITP首选激素;
2)如果激素治疗无效了可以脾切除;脾切指征为:①糖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无效者;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发生对激素的依赖性,停药或减量后复发或需较大剂量才能维持者;③对糖皮质激素应用有禁忌者。
3)免疫抑制剂:不做首选。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概述:其特点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现短暂的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之出现消耗性低凝状态并发继发性纤溶亢进。
(2)病因:诱发DIC的原因以细菌感染最多见,尤其是革兰阴性菌。其次是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及病理产科。
(3)临床表现:DIC的病人是早期栓塞,晚期出血。
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核心就是消耗性的高凝+消耗性的低凝(刚开始是一个高凝状态,把一些凝血因子消耗光了,到后来就成了一个低凝状态)。
(4)发病机制:掌握一点:严重感染可致血管内皮受损激活内源凝血途径,同时白细胞可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凝血途径。血管损伤时,内皮细胞完整被破坏激活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内皮细胞完整激活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意思就是血管内皮损伤是内源性的,组织因子是外源性的,如果两个途径同时启动,见于严重感染。
(5)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低于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
3)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
4)3P试验阳性,但DIC晚期可阴性。
5)FDP增高。
6)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或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
(6)治疗
1)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
2)早期高凝用肝素;
3)抗血小板药;
4)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
5)晚期低凝用抗纤溶治疗(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早期不能用抗纤溶治疗。
编辑推荐:
五月备考季!临床助理学习不NG 97条必考知识请掌握!
【福利】临床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精品资料,一键打包下载!
以上为“2020年临床助理医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考点(血液系统疾病)”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更多信息请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