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人血白蛋白在医院告急;另一方面,药厂却将药品销往黑市。一些危重病人不得不从真假难辨的黑市买药,对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人血白蛋白作为失血、脑水肿、肝腹水等危重病人的“救命药”,近年来在安徽不少医院都紧缺。记者调查了解到,不少人血白蛋白流入高价“黑市”。
“医院没有,你们必须自己去买。”
合肥市民岳帮金的父亲岳从富因患淋巴肉瘤性白血病在安徽省立医院就诊,医生说要使用人血白蛋白,并表示“医院没有,你们必须自己去买。”
无奈之下,岳从富的家人以每支400多元的高价,托熟人从黑市买来两支5g剂量的白蛋白。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主任许杜娟说,目前,医院的白蛋白每月可用量仅能满足1/3的病人需求。
安医大二附院药剂科主任刘丽萍告诉记者,临床上,该院只有在病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医生才会考虑使用白蛋白。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最新的药品限价规定,5g:25ml的白蛋白每支限价为209元,10g:50ml为360元。记者拨通一个在网上兜售人血白蛋白的药贩子的电话,他声称手上有多家品牌的人血白蛋白,并且可以送货上门,当面交给医生检验真伪,但价格要远远高出国家限价:10g:50ml每支630元。
人血白蛋白为何紧缺?
人血白蛋白为何紧缺?记者采访了解到,造成人血白蛋白供不应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生产原料紧缺。安徽淮南绿十字生物制药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目前公司人血白蛋白的生产能力不到设计能力的1/6.
公司营销部门的区域经理赵同利说,由于原料紧张,不少生产厂家无法满负荷生产。生产人血白蛋白的原料血浆,从2006年开始出现供应短缺。
2006年,卫生部等加强了采血站监管,一些管理不完善的采血站被关闭,采浆量一路下滑,目前国内全部血制品企业设计生产能力为12000吨,2008年全国采浆总量仅约为3000吨。
二是药品生产周期延长导致人血白蛋白产量下滑。2007年3月,国家药监局规定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原料血浆的检疫期制度,即90天“窗口期”。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药品,国家还要求在指定的药检所逐批检查,这些都延长了药品的生产周期。
三是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据药企介绍,按照国家发改委的限价销售,企业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也失去了扩大生产的动力。
四是一些患者对人血白蛋白的认识误区加剧了供求关系紧张。刘丽萍说,近年来,有人把人血白蛋白当作强身健体的“补药”,有人把它当作包治百病的“灵药”,滥用人血白蛋白。
国家有关部门可考虑适当提高定价
许杜娟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可考虑适当提高人血白蛋白定价,为生产和流通企业留下一定的利润空间。
一些白蛋白代理商认为,国家发改委在制定限价的时候,如果能考虑制定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三个层次的价格,可能更具科学性。
记者调查了解到,黑市价格高涨,一般都在国家限价的两倍左右,黑市中也有不少假冒人血白蛋白,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少医生建议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白蛋白的药理功能。对于血浆白蛋白水平正常的人来说,如果输注白蛋白,不但对人体无益,反而会使白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导致分解加速。另外,作为一种血液制品,输注上还存在一些感染其他疾病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