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基督教与护理发展

2009-09-24 13:44 来源:医学教育网

  中国近代护理事业的初创与发展,经历了近一个多世纪的艰难,受宗教、战争、科学的影响,风风雨雨,走向辉煌的今天。我们力图依据史实,以鸦片战争为界,将基督教与护理发展中错综复杂的历史关联概括为三个时期,以使更多的护理工作者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希望未来。

  一、鸦片战争前的基督教与护理

  端倪基督教,在中国往往专指十六世纪欧洲改革后出现的新教(称耶稣教)但又是新教、旧教(即罗马公教,也称天主教)以及东正教等各教派的总称。十六世纪后,基督教的海外传教事业受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推动,日益兴隆。各教派遂以前所未有的势头相继派遣传教士闯入中国,传教士利用医药进行传教活动,当时,澳门成为传教士渗入中国的第一座桥头堡。1569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创办了仁慈会,设立两所医院,一为圣拉斐尔医院,一为麻风病院。圣拉斐尔医院是外人在华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医院,当时有病床70张。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清王朝统治中国,传教士继续利用医药从事宗教活动。这期间,英美两国教会组织相继派遣医生来华,用医病的方法辅助传教。这一时期,宗教活动的性质,基本上属于正常的传教活动。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分卷”中记载:“自1820年开始,英、美、德、法、加拿大等国传教士纷纷来华开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院,培训护理人员。”应指出的是,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中期是欧洲护理的黑暗时期,医院里的护理几乎全是由社会最低层的充当,护士酗酒,虐待病人,无夜间护理,死亡率极高,护士被视为仆人与侍者,呼唤时在其名字上也不必称夫人或小姐。护士工作被视为一种非技术性的工作。美国的护理与此大致相同,因而,当时的西方护理工作极端落后,以致外国在华建立的教会医院中绝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护理。没有专门的护士训练,只培训简易的男助理员,教一些浅显的敷裹知识。这即是鸦片战争前与宗教相关的护理端倪,随传教士的活动范围,主要限于澳门和广州两地。

  二、鸦片战争后的基督教与护理形成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门户从此洞开,基督教势力乘坐着殖民主义的战车来到中国,借不平等条约保护,在中国不断扩展其势力。他们公然在我国领土上按行政省份设立教区。从1846年起,各国基督教教会派遣的传教士在澳门、南京、北京设三个主教区,另在陕西、山西、山东、湖广、江西、云南、香港等设立代牧主教区。1879年,教皇又将中国全境划为五大教区。传教士的足迹遍及我国城乡。到1900年天主教徒已达72万余人。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为帝国主义的武装侵华提供情报,制造借口,出谋献计,从各方面为殖民主义效劳,充当着帝国主义侵华与“精神战争”的文化工具。教会医院与学校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并建立。帝国主义列强以“仁慈”的手法,选择文化侵略为先导的方针,客观上产生的西学东移却为我国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可以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近代护理基业由此开始。

  这一时期,即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科学的护理学业已形成。欧美各国相继设立了南丁格尔式的护士学校,学校的课程与组织成为许多欧、亚大陆上护士学校的模式。大多优秀毕业者均被英、美、亚洲各国医院所聘。专业护士的大量增加使欧美护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884年,曾受过正规护士学校教育的美国护士麦克奇尼来华,在上海West Gate医院倡行南丁格尔制度的护理,被认为是西方科学护理传入中国的初始。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一所医院开办护士训练班。1900年前,教会在华医疗事业的规模一般很小,通常都是附设在教堂里的诊疗所,即使是正式医院,收容量也极有限。

  1990年后,教会医院迅速发展,欧美各国专业护士来华者日多,且大都来自于基督教会。应当承认,在早期来华的护理人员中,确有许多出于宗教信仰和慈善的观念,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故不可一概而论。其中,载入史册的有1907年来华的由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妇女部派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对我国早期护理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信宝珠女士,有1908年由美国雅礼会派往中国,在湖南长沙创办湘雅医院护士学校功不可没的盖仪贞女士。

  据记载,1905年,全国教会医院达166所,诊所也达241所。来华工作的外籍护士远远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各教会医院的医生还需兼做一些护士工作,为解燃眉之急,遂开始了培训中国护士。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