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是患者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加上大量的新疗法和新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抗生素和免疫制剂的广泛使用,促使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不断增多。患者的一些操作性治疗,生活护理都要靠护士去完成。患者的情绪变化、病情变化都要靠护士去观察。因此,护士既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主力,又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如何掌握院内感染知识和技术至关重要。现将对本院内感染的预防进行探讨:
一、医院感染
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1.内源性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源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引起自身感染。
2.外源性感染包括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或他人处获得而引直接感染。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用具灭菌不严格引起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1.肺部感染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竭等病人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2.尿路感染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都可制为尿路感染。
3.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
4.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永久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
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染。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
5.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表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子宫内膜炎,腹内感染等。如留置导尿,应用化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年病人。
四、医院内感染的促发因素
1.主观因素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2.客观因素侵入性操作,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切开,吸入装置,牙钻,采血针,咬血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性诊治手段。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接受化疗、放疗后自身免疫机能下降而成为易感者。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死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1.改进医院建筑,使布局合理,如对传染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探视接待室、供应室、洗衣房、厨房等,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人们长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处理,检查各项工作的依据,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探视制度等。
3.做好消毒与灭菌处理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有效措施。
4.加强清洁卫生工作,清洁卫生工作包括灰尘、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对蚊虫、苍蝇、蟑螂、鼠类等的防御。卫生清洁时,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托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清洁工作,宜在污染后立即进行。其顺序应由污染较轻的病房开始,逐步进入污染较严重的区域。
5.采取合理治疗方法使用抗菌素要有地放失,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6.及时控制感染的流行,主要包括寻找传染源与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与隔离措施。
7.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手段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
8.改善工作人员的卫生与健康条件所有医院工作人员均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若有不适或疑为传染性疾病,应立即报告,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