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内科护理 > 正文

内科护理:强迫症的护理

(一)强迫症护理要点

1、对症状做认真、细致的评估。制定出可行的护理计划。

2、掌握并熟练地应用森田疗法和行为矫正疗法,协助医生做好治疗。帮助病人体验积极的生活。指导病人改变消极的生活态度而将其行为逐渐投入到向上的、有建设性的生活中去。

3、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要帮助病人找出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指导病人完善人格的科学方法,寻求良好的支持系统的帮助。

4、心理护理以支持疗法为主要内容。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焦虑情绪。

5、对症护理如对失眠病人的护理、对皮肤损伤病人的护理、对自杀病人的护理等。

(二)主要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1、睡眠型态紊乱

表现入睡困难,与强迫思维有关顽固的强迫观念,使病人上床后不能很快入睡,在床上辗转反侧或下床来回走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现焦躁不安,要求服药入睡。晨起可有精神萎靡、倦怠、面色不佳、反应迟缓、打哈欠、注意力不集中等睡眠不足的表现。护理措施:

(1)评估病人的睡眠情况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入睡时间、醒来的时间,使用镇静药物的情况。要准确记录睡眠时间,做好交班,并制定出可行的护理措施。

(2)白天督促病人多参加工娱疗。使病人产生疲乏感、劳累感、晚间有助于改善睡眠。

(3)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睡前用热水泡脚、饮热牛奶、按摩涌泉穴等方法。另外,说服病人不可因惧怕入睡困难而早早上床,这种作法只会加重强迫症状。

(4)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拉好窗帘、关灯,维持病室的安静,制止其他病人聊天干扰病人睡眠。

(5)重者,必要时请示医生请病人服用适量的镇静剂以利人睡。

2、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对自己)与悲观和绝望感有关。

有自杀观念和行为出现,多见于疾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情况下。由于症状的反复发作,使病人不能像常人一样生活。这种无用感会使病人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严重者可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有时病人的言语中流露出来,有时出现一些迹象:如藏药、藏危险物品反常的行为。另外,若工作人员对病人使用粗暴的言语和行为去干扰,制止病人强迫行为,有时会严重地伤害病人的自尊心,打破病人的“平衡”。而更加重自卑和无用感,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过激行为。这是护理技巧的不良使用给病人造成的负性心理反应。

护理措施:

(1)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以支持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坚定病人的治疗信心。在病人的病情有所改善时,及时予以肯定,鼓励病人,让病人看到希望和光明,对病的康复抱乐观的态度而不是绝望。

(2)与病人建立有效的沟通,了解病人的内心体验、感受,了解病人的情绪反应类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病人的情绪变化,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3)注意沟通技巧,讲究语言的使用。避免使用中伤性的语言和使用粗暴的行为去制止病人的强迫动作和行为。如强迫将病人保护起来而不做任何的解释,或斥责病人:“烦死了”、“假干净”等。要防止伤害病人的自尊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考虑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4)对有强烈自杀企图和行为的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时,要向病人讲清保护的目的。否则,病人会误解为保护是对他的惩罚而加重与医护的对立情绪而出现极端的行为反应。

(5)按“防自杀护理常规”护理。

3、皮肤完整性受损表现为皮肤损伤与反复洗涤有关。

频繁、长期的强迫洗涤,损伤了皮肤部位保护层,使被洗涤处的皮肤——手、脸等部位皮肤干燥、鼓裂、红肿、失去弹性,皮肤的营养度降低及发生感染等。

护理措施:

(1)每日对病人洗涤处皮肤的健康情况做详细、认真的评估。了解其损伤的程度,并做交班记录。

(2)让病人使用性质温和、刺激性小的肥皂。临睡前,在皮肤上涂以护肤的营养霜或药膏。对水的温度进行控制——不能过热,以防烫伤;不能过冷,以防冻伤。

(3)为病人制定每日的活动计划。督促病人多参加工娱疗。尽可能避免让病人在有水的地方停留过长的时间,以减少病人洗涤的次数和时间。

(4)营养丰富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机体和皮肤的抵抗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以预防皮损的损伤。

(5)对症状顽固者应适当的限定其活动范围和施行必要的保护。

三、预期目标

1、病人在帮助下,有配合治疗的态度和行为。

2、病人在监护下,无自杀行为的发生。

3、病人在督促下,每日可以参加工娱疗,并诉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4、在药物(或其它改善睡眠方法)作用下,病人每日可睡眠6小时,次日无睡眠不足的症状。

5、行“森田疗法”的病人,在指导下,可有体验建设性活动的行为表现。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